学峰网论坛-查看贴子

发表新贴〗〖查看贴子〗〖关闭本页回主页


 发表新贴  回复贴子

 主题:如何理解阳一君二民、阴二君一民
AAA
SZ
QQ:000000
发表时间:2015/3/12 11:02:38   IP:39.225.40.87

主题:如何理解阳一君二民、阴二君一民
  如何理解阳一君二民、阴二君一民 (2013-09-30 10:26:28)
http://blog.sina.com.cn/s/blog_737ccaa40101bsff.html

标签: 文化
《系词》:“阳卦多阴,阴卦多阳,其何故也?阳卦奇,阴卦偶。其德行何也?阳一君而二民,君子之道也。阴二君而一民,小人之道也。
关于这一段的解释分歧颇多,有好几种说法,莫衷一是。其实《吕氏春秋·大乐》给出了明确的说法:“道也者,至精也,不可为形,不可为名,强为之谓之太一。故一也者制令,两也者从听。先圣择两法一,是以知万物之情。故能以一听政者,乐君臣,和远近,说黔首,合宗亲。能以一治其身者,免于灾,终其寿,全其天。能以一治其国者,奸邪去,贤者至,成大化。能以一治天下者,寒署适,风雨时,为圣人。故知一则明,明两则狂。”
对于单卦而言:阳卦里阴爻多,阴卦里阳爻多,这是为什么?因为阳卦是奇数策,阴卦是偶数策。(乾卦是:二十一、二十三、二十五、二十七策。震卦、坎卦、艮卦是:十九、二十一、二十三、二十五、二十五策。坤卦是:十八、二十、二十二、二十四策。巽卦、离卦、兑卦是:二十、二十二、二十四、二十六策。)阳卦、阴卦的特点是什么呢?阳卦里的一个阳爻象君主,两个阴爻象庶民,这种情况符合君子之道,也就是知一则明。阴卦里两个阳爻也象君主,一个阴爻也象庶民,这种情况就是小人之道,也就是明两则狂。
 

E-mail  Homepage
AAA
MDN
QQ:000000
回复时间:2015/3/12 11:06:09   IP:39.225.40.87

主题:阴卦阳多,阳卦阴多
  阴卦阳多,阳卦阴多
http://tieba.baidu.com/p/1078696367?pn=3

《周易》系辞(下)有文:阳卦多阴,阴卦多阳,其何故也?阳卦奇,阴卦偶。其德行何也?阳一君而二民,君子之道也。阴二君而一民,小人之道也。

阳卦指八卦中阳性卦中的三子卦。在《周易》里乾为老父、震为长男、坎为中男,艮为少男。震坎艮都是男性属阳。阴卦指八卦中阴性卦中的三女卦。在《周易》里坤为老母,巽为长女、离为中女、兑为少女。巽离兑都是女性属阴。

乾坤两卦好理解,阳卦就是阳爻多,阴卦就是阴爻多,这合乎道理。而剩下的六子卦,震坎艮是阳性卦,却都是一个阳爻两个阴爻,阴爻多阳爻少;巽离兑都是阴性卦,却都是一个阴爻两个阳爻,阳爻多阴爻少,这是为什么?

阳卦奇,阴卦偶是说,阳卦是奇数,阴卦是偶数。就是说,阳爻是奇数一,所以才用一画表示(&
9644;&
9644;),阴爻是偶数,才用两个小画表示(&
9644; &
9644;)。震巽艮里一个阳爻是奇数,两个阴爻是偶数,加在一起就是1+2×2=5,全卦是奇数,所以是阳卦。巽离兑里一个阴爻两个阳爻加在一起是2+1×2=4,全卦都是偶数,所以是阴卦。这是阴卦阳爻多,阳卦阴爻多的数理依据;乾坤两卦也并不是因为阳爻多或阴爻多。而是乾卦三个阳爻,每个爻都是1,加起来全卦是3,为奇数,为阳卦。坤卦三个阴爻,每个阴爻都是2,全卦加起来是6,为偶数,所以是阴卦。(《周易正宗》)
 

E-mail  Homepage
AAA
MDN
QQ:000000
回复时间:2015/3/12 11:09:52   IP:39.225.40.87

主题:系辞传
  系辞传
http://baike.baidu.com/link?url=gJcA4e3hLrP7NnuWhSOo3NZWj-05kQ193H6Tkt5STSSTrXIbwukYsXDv0CfSxqtxKAmq8aR26YQmSeK0kUz1lq

本词条缺少概述、信息栏、名片图,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,还能快速升级,赶紧来编辑吧!
目录
1简介
2形成年代
3原文
&
9642; 易经系辞传
1简介
编辑

《系辞传》也就是《系辞》,是《易传》的一部分,作为解释《易经》之用。一般上是指《易传·系辞》或《周易·系辞》。亦称《系辞传》,分为上、下两部分。《系辞》是《十翼》中的两篇。《易传》思想的主要代表作,“系”为系属之义。孔颖达疏:“系属其辞于爻卦之下。”为《周易》经文之外全书原理的通论。以“一阴一阳之谓道”立论,说明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重性,肯定自然界存在阴阳、动静、刚柔等相反属性的事物;提出“刚柔相推而生变化”,“生生之谓易”的观点。认为相反事物的“相幸”、“相荡,、”相推“、”相感“的相互作用是事物变化的普遍规律,是万物化生的源泉。提出”是故易有大极,大极生两仪,两仪生四象,四象生八卦。八卦定吉凶,吉凶生大业“的宇宙衍生观。认为”穷则变,变则通,通则久“,即事物必须经过变革才有前途。同时又承认”天尊地卑,乾坤定矣;卑高以陈。贵贱位矣“的永恒性。还阐释八卦来源、占筮方法、圣人四道、乾坤德性和功用、九卦的含义等等。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巨大作用,传中提出的太极、两仪、道、器、神、几、意、象等,作为哲学范畴被后世广泛运用。文中以蓍求卦法成为象数学的重要依据。[1]  
内容可以分为四个部分:一是《易经》产生的情况及来源,二是《易经》与天地宇宙的关系,三是谈及《易经》不同的卦象如何构成,四是谈及《易经》的功能。
它推翻了《周易》的起源与义理,推阐了《周易》的作用,同时解释了卦辞、爻辞的象征意例。
“《系辞传》也称大传,是对经文的整体论说。文章探讨了《易经》的起源,介绍了古老的筮法,选释了部分爻辞。《系辞传》是一部具有很深蕴含的哲学著作。”[2]
2形成年代
编辑

《系辞传》的形成年代主要有下面两种说法:
(1)战国前期说。认为文中开头”天尊地卑“,一节后,曾见于孔门弟子公孙尼子的《乐记》,可证早于公孙尼子。
(2)战国后期说,认为此传陆续写成,其中对占妞法的解释以《彖》、《象》为蓝本,故出于《彖》、《象》之后。另有秦时作、汉时作等说法。[3]
3原文
编辑

易经系辞传

录自《易经证释》
第一章第一节
天尊地卑,乾坤定矣;卑高以陈,贵贱位矣;动静有常,刚柔断矣;方以类聚,物以群分;吉凶生矣,在天成象;在地成形,变化见矣。
第一章第二节
八卦成列,象在其中矣;因而重之,爻在其中矣;刚柔相推,变在其中矣;系辞焉而命之,动在其中矣;吉凶悔吝者,生乎动者也;刚柔者立本者也;变通者趣时者也。
第二章第一节
是故易有太极,是生两仪;两仪生四象,四象生八卦,八卦定吉凶,吉凶生大业。
第二章第二节
是故天生神物,圣人则之;天地变化,圣人效之;天垂象,见吉凶,圣人象之;河出图,洛出书,圣人则之。
第二章第三节
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,变通莫大乎四时,悬象著明,莫大乎日月;崇高莫大乎富贵,备物致用,立象成器,以为天下利,莫大乎圣人;探赜索隐,钩深致远,以定天下吉凶,成天下之亹亹者,莫大乎蓍龟。是故蓍之德圆而神,卦之德方以知,六爻之义易以贡。
第三章第一节
一阴一阳之谓道,继之者善也,成之者性也;成性存存,道义之门。
第三章第二节
天地之大德曰生,圣人之大宝曰位,何以守位曰人,何以聚人曰财,理财正辞,禁民为非曰义。
第三章第三节
显诸仁,藏诸用,以此洗心,退藏於密,吉凶与民同患,神以知来,知以藏往,故君子之道显矣。
显道神德行。仁者见之谓之仁,知者见之谓之知,百姓日用而不知。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,盛德大业至矣哉!富有之谓大业,日新之谓盛德。
生生之谓易,成象之谓乾,效法之谓坤,极数知来之谓占,通变之谓事,阴阳不测之谓神。
第四章第一节
乾道成男,坤道成女。乾知大始,坤作成物。乾以易知,坤以简能。易则易知,简则易从。易知则有亲,易从则有功。有亲则可久,有功则可大。可久则贤人之德,可大则贤人之业,易简则天下之理得矣!天下之理得,而成位乎其中矣。
第四章第二节
夫乾,其静也专,其动也直,是以大生焉;夫坤,其静也翕,其动也辟,是以广生焉。广大配天地,变通配四时,阴阳之义配日月,易简
之善配至德。子曰:「易其至矣乎」!夫易,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,知崇礼卑,崇效天,卑法地,天地设位,而易行乎其中矣!
第四章第三节
乾坤其易知縕邪,乾坤成列,而易立乎其中矣。乾坤毁,而无以见易。易不可见,则天地或几乎息矣。子曰:「乾坤其易之门邪。」乾,
阳物也,坤,阴物也,阴阳合德,而刚柔有体,以体天地之撰,以通神明之德,是故阖户谓之坤,辟户谓之乾。一阖一辟谓之变,往来不
穷谓之通,见乃谓之象,形乃谓之器,制而用之谓之法,利用出入,民咸用之,谓之神。
第五章第一节
易与天地准,故能弥纶天地。
第五章第二节
仰以观於天文,俯以察於地理,是故知幽明之故;原始反终,故知生死之说,精气为物,游魂为变,是故知鬼神之情状。
第五章第三节
与天地相似,故不违。知周乎万物,而道济天下,故不过。旁形而不流,乐知天命故不忧,安土敦乎仁,故能爱。
第五章第四节
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,曲成万物而不遗,通乎昼夜之道而知,故神无方而易无体。
第五章第五节
天地设位,圣人成能,人谋鬼谋,百姓与能。八卦以象告,爻彖以情言,刚柔杂居而吉凶可见矣。
第六章第一节
天一地二,天三地四,天五地六,天七地八,天九地十,天数五,地数五,五位相得而各有合,天数二十有五,地数三十,凡天地之数,五十有五。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,
第六章第二节
大衍之数五十,其用四十有九,分而为二,以象两,挂一象三,揲之以四,以象四时,归奇于扐,以象闰,五岁再闰,故再扐而後挂。
第六章第三节
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,坤之策百四十有四,凡三百有六十当期之日二篇之策,万有一千五百二十,当万物之数也。
第六章第四节
是故四营而成易,十有八变而成卦;八卦而小成,引而伸之,触类而长之,天下之能事毕矣。
第六章第五节
夫易,广矣、大矣,以言乎远则不御,以言乎迩则静而正,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。
第六章第六节
是以明於天之道,而察於民之故,是兴神物以前民用,圣人以此斋戒,以神明其德夫。
第七章第一节
是故易者象也,象也者像也;彖者材也;爻也者,效天下之动者也;爻象动乎其内,是故吉凶生而悔吝者也;吉凶见乎外,功业见乎变,圣人之情见乎辞。
第七章第二节
圣人设卦观象,系辞焉而明吉凶,刚柔相推而生变化。
第七章第三节
彖者言乎象者也,爻者言乎变者也,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,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,无咎者善补过也,是故吉凶者,失得之象也;悔吝者,忧虞之象也;变化者,进退之象也;刚柔者,昼夜之象也;六爻之动,三极之道也。
第七章第四节
是故列贵贱者存乎位,齐小大者存乎卦,辨吉凶者存乎辞,忧悔吝者存乎介,震无咎者存乎悔;是故卦有大小,辞有险易,辞也者各指其所之。
第七章第五节
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,易之序也。所乐而玩者,爻之辞也。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,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,是以「自天祐之,吉无不利」。
第八章第一节
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,而拟诸其形容,象其物宜,是故谓之象。
第八章第二节
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,而观其会通,以行其典礼,系辞焉以断其吉凶,是故谓之爻。
第八章第三节
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,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,拟之而後言,议之而後动,拟议以成其变化。
第八章第四节
子曰︰「书不尽言,言不尽意,然则圣人之意,其不可见乎!」子曰「圣人立象以尽意,设卦以尽情伪,系辞焉以尽其言,变而通之以尽利,鼓之舞之以尽神」。
第八章第五节
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,形而下者谓之器,化而裁之谓之变,推而行之谓之通,举而措之天下之民,谓之事业。
第八章第六节
是故夫象,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,而拟诸其形容,象其物宜,是故谓之象。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,而观其会通,以行其典礼,系辞焉以断其吉凶,是故谓之爻。极天下之赜者,存乎卦;鼓天下之动者,存乎辞;化而裁之,存乎变;推而行之,存乎通;神而明之,存乎其人;默而成之,不言而信,存乎德行。
第九章第一节
易有圣人之道四焉:以言者尚其辞,以动者尚其变,以制器者尚其象,以卜筮者尚其占。
第九章第二节
是以君子将有为也,将有行也,问焉而以言,其受命也如向,无有远近幽深。遂知来物,非天下之至精,其孰能与於此。
第九章第三节
参伍以变,错综其数。通其变,遂成天地之文;极其数,遂定天下之象。非天下之至变,其孰能与於此。
第九章第四节
易无思也,无为也,寂然不动,感而遂通天下之故,非天下之至神,其孰能与於此。
第九章第五节
夫易,圣人所以极深而研几也。惟深也,故能通天下之志,唯几也,故能成天下之务;唯神也,故不疾而速,不行而至。子曰:「易有圣人之道四焉」此之谓也。
第九章第六节
易之为书也,不可远。为道也屡迁,变动不居,周流六虚,上下无常,刚柔相易,不可为典要,唯变所适。
第九章第七节
其出入以度,外内使知惧。又明於忧患与故,无有师保,如临父母。初率其辞,而揆其方。既有典常,茍非其人,道不虚行。
第十章第一节
易之为书也,广大悉备,有天道焉,有人道焉,有地道焉,兼三才而两之,故六,六者,非他也,三才之道也。
第十章第二节
道有变动,故曰爻;爻有等,故曰物;物相杂,故曰文;文不当,故吉凶生焉。
第十章第三节
易之为书也,原始要终,以为质也。六爻相杂,唯其时物也。其初难知,其上易知,本末也。初辞拟之,卒成之终。
第十章第四节
若夫杂物撰德,辨是与非,则非其中爻不备。
第十章第五节
噫!亦要存亡吉凶,则居可知矣。知者观其彖辞,则思过半矣。
第十章第六节
二与四,同功而异位,其善不同:二多誉,四多惧,近也。柔之为道不利远者,其要无咎,其用柔中也。
第十章第七节
三与五,同功而异位:三多凶,五多功,贵贱之等也。其柔危,其刚胜邪。
第十章第八节
阳卦多阴,阴卦多阳,其故何也?阳卦奇,阴卦耦,其德行何也?阳一君而二民,君子之道也;阴二君而一民,小人之道也。
第十一章第一节
夫乾确然示人易矣,夫坤,隤然示人简矣。
第十一章第二节
其称名也,杂而不越,于其类,其衰世之意邪。
第十一章第三节
夫易,彰往而察来,而微显。阐幽开明,而当名辨物,正言断辞,则备矣。
第十一章第四节
其称名也小,其取类也大。其旨远,其辞文。其言曲而中,其事肆而隐。因贰以济民行,以明失得之报。
第十二章第一节
亢龙有悔,子曰:「贵而无位,高而无民,贤人在下而无辅,是以动而有悔也。」
第十二章第二节
履霜坚冰至,子曰:「履霜,阴始凝也。驯致其道。至坚冰也,是故君子用以戒惧,故继之以敬义修德。」
第十二章第三节
劳谦君子有终吉,子曰:「劳而不伐,有功而不德,厚之至也。语以其功下人者也,德言盛,礼言恭。谦也者,致恭以存其位者也。」
第十二章第四节
不出户庭,无咎,子曰:「乱之所生也,则言语以为阶。君不密则失臣,臣不密则失身,几事不密则害成,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。」
第十二章第五节
鸣鹤在阴,其子和之。我有好爵,吾与尔靡之。子曰:「君子居其室,出其言善,则千里之外应之,况其迩者乎?居其室,出其言不善,则千里之外违之,况其迩者乎?言出乎身,加乎民,行发乎迩,见乎远。言行君子之枢机,枢机之发,荣辱之主也,言行,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,可不慎乎!」
第十二章第六节
初六,藉用白茅,无咎。子曰:「茍错诸地而可矣,藉之用茅,何咎之有?慎之至也。夫茅之为物薄,而用可重也,慎斯术也以往,其无所失矣。」
第十二章第七节
子曰:「作易者,其知盗乎?易曰:『负且乘,致寇至』。负也者,小人之事也,乘也者,君子之器也。小人而乘君子之器,盗思夺之矣。上慢下暴,盗思伐之矣!慢藏诲盗,治容诲淫。易曰:『负且乘,致寇至』,盗之招也。」
第十二章第八节
同人「先号啕而後笑」。子曰:「君子之道,或出或处,或默或语。二人同心,其利断金。同心之言,其臭如兰。」
第十三章第一节
易曰:「自天祐之,吉无不利」。子曰:「祐者助也,天之所助者顺也,人之所助者信也。履信思乎顺,又以尚贤也。是以自天祐之,吉无不利也。」
第十三章第二节
易曰:「憧憧往来,朋从尔思」。子曰:「天下何思何虑,天下同归而殊涂,一致而百虑,天下何思何虑?」
第十三章第三节
日往则月来,月往则日来,日月相推而明生焉;寒往则暑来,暑往则寒来,寒暑相推而岁成焉。往者屈也,来者信也,屈信相感而利生焉。
第十三章第四节
尺蠖之屈,以求信也;龙蛇之蛰,以存身也;精义入神,以致用也;利用安身,以祟德也。
第十三章第五节
过此以往,未之或知也。穷神知化,德之盛也。
第十三章第六节
子曰:「知几其神乎!君子上交不谄,下交不渎,其知几乎!几者动之微,吉凶之先见者也。君子见几而作,不俟终日。」易曰:「介於石不终日,贞吉。」介如石焉,宁用终日,断可识矣。君子知微知彰,知柔知刚,万夫之望。
第十三章第七节
子曰:「颜氏之子,其殆庶几乎!有不善未尝不知,知之未尝复行也。」易曰:「不远复,无祇悔,元吉。」
第十三章第八节
易曰:「公用射隼於高墉之上,获之无不利。」子曰:「隼者禽也,弓矢者器也,射之者人也。君子藏器於身,待时而动,何不利之有?动而不括,是以出而有获,语成器而动者也。」
第十三章第九节
子曰:「危者安其位者也,亡者保其存者也,乱者有其治者也,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,存而不忘亡,治而不忘乱,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。」易曰:「其亡其亡,系於苞桑。」
第十三章第十节
天地絪縕,万物化醇,男女构精,万物化生。易曰:「三人行则损一人,一人行则得其友」,言致一也。
第十三章第十一节
子曰:「君子安其身而後动,易其心而後语,定其交而後求,君子修此三者,故全也。危以动;则民不与也;惧以语,则民不应也;无交而求,则民不与也;莫之与,则伤之者至矣。」易曰:「莫益之,或击之,立心勿恒,凶。」
第十三章第十二节
善不积不足以成名,恶不积不足以灭身。小人以小善为无无益而弗为也,以小恶为无伤而弗去也,故恶积不可掩,罪大而不可解,易曰:「何校灭耳,凶。」
第十三章第十三节
子曰:「小人不耻不仁,不畏不义,不见利不劝,不威不惩,小惩而大诫,此小人之福也。」易曰:「屦校灭趾,无咎。」此之谓也。
第十三章第十四节
子曰:「德薄而位尊,知小而谋大,力小而任重,鲜不及矣。」易曰:「鼎折足,覆公餗,其形渥,凶。」,言其不胜其任也。
第十三章第十五节
易曰:「困于石,据于蒺藜,入於其宫,不见其妻,凶。」子曰:「非所困而困焉,名必辱;非所据而据焉,身必危;既辱且危,死期将至,妻其可得见邪!」
第十四章第一节
子曰:「夫易,何为者也?夫易,开物成务,冒天下之道,如斯而已者也。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,以定天下之业,以断天下之疑。」
第十四章第二节
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,仰则观象於天,俯则观法於地,观鸟兽之文,与地之宜,近取诸身,远取诸物,於是始作八挂,以通神明之德,以类万物之情。
第十四章第三节
是故刚柔相摩,八挂相汤,鼓之以雷霆,润之以风雨,日月运行,一寒一暑,水火相济,一质一文。
第十四章第四节
作结绳而为网罟,以佃以渔,盖取诸离。
第十四章第五节
包牺氏没,神农氏作。斲木为耜,揉木为耒,耒耨之利,以教天下,盖取诸益。
第十四章第六节
日中为市,致天下之民,聚天下之货,交易而退。各得其所,盖取诸噬嗑。
第十四章第七节
神农氏殁,黄帝尧舜氏作。通其变,使民不倦,神而化之,使民宜之。易穷则变,变则通,通则久,是以自天祐之,吉无不利,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,盖取诸乾坤。
第十四章第八节
刳木为舟,剡木为楫,舟楫之利,以济不通,致远以利天下,盖取诸涣。
第十四章第九节
服牛乘马,引重致远,以利天下,盖取诸随。
第十四章第十节
重门击柝,以待暴客,盖取诸豫。
第十四章第十一节
断木为杵,掘地为臼,臼杵之利,万民以济,盖取诸小过。
第十四章第十二节
弦木为弧,剡木为矢,弧矢之利,以威天下,盖取诸睽。
第十四章第十三节
上古穴居而野处,後世圣人易之以宫室,上栋下宇,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。
第十四章第十四节
古之葬者,厚衣之以薪,葬之中野,不封不树,丧期无数,後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盖取诸大过。
第十四章第十五节
上古结绳而治,後世圣人易之以书契,百官以治,万民以察,盖取诸夬。
第十五章第一节
易之兴也,其于中古乎?作易者其有忧患乎?
第十五章第二节
是故履,德之基也;谦,德之柄也;复,德之本者也;恒,德之固也;损,德之修也;益,德之裕也;困,德之辨也;井,德之地也;巽,德之制也。
第十五章第三节
履和而至,谦尊而光,复小而辨于物,恒杂而不厌,损先难而後易,益长裕而不设,困穷而通,井居其所而迁,巽称而隐。
第十五章第四节
履以和行,谦以制礼,复以自知,恒以一德,损以远害,益以兴利,困以寡怨,井以辨义,巽以行权。
第十六章第一节
夫乾,天下之至健矣,德行恒易以知险。夫坤,天下之至顺也,德行恒简以知阻。
第十六章第二节
将叛者其辞慙,中心疑者其辞枝,吉人之辞寡,躁人之辞多,诬善之人其辞游,失其所者其辞屈。
第十六章第三节
变动以利言,吉凶以情迁,是故爱恶相攻而吉凶生,远近相取而悔吝生,情伪相感而利害生。凡易之情,近而不相得,则凶,或害之,悔且吝。
第十六章第四节
能知其言而候之几,能说诸心而研诸虑,定天下之吉凶,成天下之亹亹者,是故变化云为,言事有祥,象事知器,占事知来。
第十六章第五节
易之兴也,其当殷之末世,周之盛德邪!当文王与纣之事邪!是故其辞危,危者使平,易者使倾,其道甚大。百物不废,惧以终始,其要无咎,其孰能与於此哉?古之聪明睿知、神武而不杀者夫!此之谓易之道也。
“易经
参考资料
1. 《系辞传》介绍 .易道网 [引用日期2012-10-28] .
2. 金永 .金永译解《周易》 .重庆 :重庆出版社 ,2006年 :第5页 .
3. 系辞传 .百度文库 [引用日期2012-11-21] .
词条标签:
 

E-mail  Homepage
AAA
SZ
QQ:000000
回复时间:2015/3/12 11:34:07   IP:39.225.40.87

主题:《易传全文》
  《易传全文》
http://zhidao.baidu.com/link?url=2WhxI6Iq7EFyT_q4gzjk7Bn48hv-OcBjywGT9cVDffdH69c5mfCguUk1lKNHoKgAUIDi3zAr469sVmCJIuBGQa


易经·系辞上传

第一章
天尊地卑,乾坤定矣。卑高以陈,贵贱位矣。动静有常,刚柔断矣。方以类聚,物以群
分,吉凶生矣。在天成象,在地成形,变化见矣。
鼓之以雷霆,润之以风雨,日月运行,一寒一暑,乾道成男,坤道成女。
乾知大始,坤作成物。
乾以易知,坤以简能。
易则易知,简则易从。易知则有亲,易从则有功。有亲则可久,有功则可大。可久则贤
人之德,可大则贤人之业。
易简,而天下矣之理矣;天下之理得,而成位乎其中矣。

第二章
圣人设卦观象,系辞焉而明吉凶,刚柔相推而生变化。
是故,吉凶者,失得之象也。悔吝者,忧虞之象也。变化者,进退之象也。刚柔者,昼
夜之象也。六爻之动,三极之道也。
是故,君子所居而安者,易之序也。所乐而玩者,爻之辞也。是故,君子居则观其象,
而玩其辞;动则观其变,而玩其占。是故自天佑之,吉无不利。

第三章
者Q袁乎象也。爻者,言乎变者也。吉凶者,言乎其失得也。悔吝者,言乎其小疵也。
无咎者,善补过也。
是故,列贵贱者,存乎位。齐小大者,存乎卦。辩吉凶者,存乎辞。忧悔吝者,存乎
介。震无咎者,存乎悔。是故,卦有小大,辞有险易。辞也者,也各指其所之。

第四章
易与天地准,故能弥纶天地之道。
仰以观於天文,俯以察於地理,是故知幽明之故。原始反终,故知死生之说。精气为
物,游魂为变,是故知鬼神之情状。
与天地相似,故不违。知周乎万物,而道济天下,故不过。旁行而不流,乐天知命,故
不忧。安土敦乎仁,故能爱。
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,曲成万物而不遗,通乎昼夜之道而知,故神无方而易无体。

第五章
一阴一阳之谓道,继之者善也,成之者性也。
仁者见之谓之仁,知者见之谓之知,百姓日用不知;故君子之道鲜矣!
显诸仁,藏诸用,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,盛德大业至矣哉!
富有之谓大业,日新之谓盛德。
生生之谓易,成象之谓乾,效法之谓坤,极数知来之谓占,通变之谓事,阴阳不测之谓
神。

第六章
夫易,广矣大矣!以言乎远,则不御;以言乎迩,则静而正;以言乎天地之间,则备
矣!
夫乾,其静也专,其动也直,是以大生焉。夫坤,其静也翕,其动也辟,是以广生焉。

第七章
子曰:「易其至矣乎!」夫易,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。知崇礼卑,崇效天,卑法地,
天地设位,而易行乎其中矣。成性存存,道义之门。

第八章
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,而拟诸其形容,象其物宜;是故谓之象。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,
而观其会通,以行其礼。系辞焉,以断其吉凶;是故谓之爻。
言天下之至赜,而不可恶也。言天下之至动,而不可乱也。拟之而后言,议之而后动,
拟议以成其变化。
「鸣鹤在阴,其子和之,我有好爵,吾与尔靡之。」子曰:「君子居其室,出其言,善
则千里之外应之,况其迩者乎?居其室,出其言,不善千里之外违之,况其迩乎?言出乎身,
加乎民;行发乎远;言行君子之枢机,枢机之发,荣辱之主也。言行,君子之所以动天地
也,可不慎乎?」
「同人,先号啕而后笑。」子曰:「君子之道,或出或处,或默或语,二人同心,其利
断金;同心之言,其臭如兰。」
「初六,藉用白茅,无咎。」子曰:「苟错诸地而可矣;席用白茅,何咎之有?慎之至
也。夫茅之为物薄,而用可重也。慎斯术也以往,其无所失矣。」
「劳谦君子,有终吉。」子曰:「劳而不伐,有功而不德,厚之至也,语以其功下人者
也。德言盛,礼言恭,谦也者,致恭以存其位者也。」
「亢龙有悔。」子曰:「贵而无位,高而无民,贤人在下位而无辅,是以动而有悔
也。」
「不出户庭,无咎。」子曰:「乱之所生也,则言语以为阶。君不密,则失臣;臣不
密,则失身;几事不密,则害成;是以君子慎密而不也也。」
子曰:「作易者其知盗乎?易曰:『负且乘,致寇至。』负也者,小人之事也;小人而
乘君子之器,盗思夺矣!上慢下暴,盗思伐之矣!慢藏诲盗,冶容诲淫,易曰:『负且乘,
致寇至。』盗之招也。」

第九章
天一地二,天三地四,天五地六,天七地八,天九地十。天数五,地数五,五位相得而
各有合。天数二十有五,地数三十,凡天地之数,五十有五,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。
大衍之数五十,其用四十有九。分而为二以象两,挂一以象三,揲之以四以象四时,归
奇於□①以象闰,故再□①而后挂。
乾之策,二百一十有六。坤之策,百四十有四。凡三百有六十,当期之日。二篇之策,
万有一千五百二十,当万物之数也。
是故,四营而成易,十有八变而成卦,八卦而小成。引而伸之,触类而长之,天下之能
事毕矣。
显道神德行,是故可与酬酢,可与佑神矣。子曰:「知变化之道者,其知神之所为
乎!」

第十章
是有圣人之道四焉,以言者尚其辞,以动者尚其变,以制器者尚其象,以卜筮者尚其
占。
是以君主子将以有为也,将以有行也,问焉而以言,其受命也如向,无有远近幽深,遂
知来物。非天下之至精,其孰能与於此。
参伍以变,错综其数,通其变,遂马天地之文;极其数,遂定天下之象。非天下之致
变,其孰能与於此。
易无思也,无为也,寂然不动,感而遂通天下之故。非天下之致神,其孰能与於此。
夫易,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。
惟深也,故能通天下之志;惟几也,故能成天下之务;惟神也,故不疾而速,不行而
至。子曰:「易有圣人之道四焉」者,此之谓也。

第十一章
子曰:「夫易何为者也?夫易开物成务,冒天下之道,如斯而已者也。是故,圣人以通
天下之志,以定天下之业,以断天下之疑。」
是故,蓍之德,圆而神;卦之德,方以知;六爻之义,易以贡。圣人以此洗心,退藏於
密,吉凶与民同患。神以知来,知以藏往,其孰能与於此哉!古之聪明睿知神武而不杀者
夫?
是以,明於天之道,而察於民之故,是与神物以前民用。圣人以此斋戒,以神明其德
夫!
是故,阖户谓之坤;辟户谓之乾;一阖一辟谓之变;往来不穷谓之通;见乃谓之象;形
乃谓之器;制而用之,谓之法;利用出入,民咸用之,谓之神。
是故,易有太极,是生两仪,两仪生四象,四象生八卦,八卦定吉凶,吉凶生大业。
是故,法象莫大乎天地;变通莫大乎四时;悬象著明莫在乎日月;崇高莫大乎富贵;备
物致用,立成器以为天下利,莫大乎圣人;探赜索隐,钩深致远,以定天下之吉凶,成天下
之□②□②者,莫大乎蓍龟。
是故,天生神物,圣人执之。天地变化,圣人效之。天垂象,见吉凶,圣人象之。河出
图,洛出书,圣人则之。易有四象,所以示也。系辞焉,所以告也。定之以吉凶,所以断
也。

第十二章
易曰:「自天佑之,吉无不利。」子曰:「佑者助也。天之所助者,顺也;人之所助
者,信也。履信思乎顺,又以尚贤也。是以自天佑之,吉无不利也。」
子曰:「书不尽言,言不尽意;然则圣人之意,其不可见乎?」子曰:「圣人立象以尽
意,设卦以尽情伪,系辞焉以尽其言,变而通之以尽利,鼓之舞之以尽神。」
乾坤其易之□③邪?乾坤成列,而易立乎其中矣。乾坤毁,则无以见易;易不可见,则
乾坤或几乎息矣。
是故,形而上者谓之道;形而下者谓之器;化而裁之谓之变;推而行之谓之通;举而错
之天下之民,谓之事业。
是故,夫象,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,而拟诸形容,象其物宜,是故谓之象。圣人有以见
天下之动,而观其会通,以行其典礼,系辞焉,以断其吉凶,是故谓之爻。极天下之赜者,
存乎卦;鼓天下之动者,存乎辞;化而裁之,存乎变;推而行之,存乎通;神而明之,存乎
其人;默而成之,不言而信,存乎德行。

返回

易经·系辞下传

第一章
八卦成列,象在其中矣。因而重之,爻在其中矣。刚柔相推,变在其中矣。系辞焉而命
之,动在其中矣。
吉凶者,贞胜者也。天地之道,贞观者也。日月之道,贞明者也。天下之动,贞夫一者
也。
夫乾,确然示人易矣。夫坤,聩然示人简矣。爻也者,效此者也。象也者,像此者也。
爻象动乎内,吉凶见乎外,功业见乎变,圣人之情见乎辞。
天地之大德曰生,圣人之大宝曰位。何以守位曰仁。何以聚人曰财。理财正辞,禁民为
非曰义。

第二章
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,仰则观象於天,俯则观法於地,观鸟兽之文,与地之宜,近取
诸身,远取诸物,於是始作八卦,以通神明之德,以类万物之情。
作结绳而为网罟,以佃以渔,盖取诸离。
包羲氏没,神农氏作,□④木为耜,揉木为耒,耒耨之利,以教天下,盖取诸益。
日中为市,致天下之货,交易而退,各得其所,盖取诸噬嗑。
神农氏没,黄帝、尧、舜氏作,通其变,使民不倦,神而化之,使民宜之。易穷则变,
变则通,通则久。是以自天佑之,吉无不利,黄帝、尧、舜,垂衣裳而天下治,盖取诸乾
坤。
刳木为舟,剡木为楫,舟楫之利,以济不通,致远以利天下,盖取诸涣。
服牛乘马,引重致远,以利天下,盖取诸随。
重门击□⑤,以待暴客,盖取诸豫。
断木为杵,掘地为臼,臼杵之利,万民以济,盖取诸小过。
弦木为弧,剡木为矢,弧矢之利,以威天下,盖取诸睽。
上古穴居而野处,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,上栋下宇,以待风雨,盖取诸大壮。
古之葬者,厚衣之以薪,葬之中野,不封不树,丧期无数,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,盖取
诸大过。
上古结绳而治,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,百官以治,万民以察,盖取诸□⑥。

第三章
是故,易者象也。象也者,像也。
者材也。爻也者,效天下之动也。是故,吉凶生,而悔吝著也。《易经·系辞下传》

第四章
阳卦多阴,阴卦多阳,其故何也?阳卦奇,阴卦耦。其德行何也?阳一君而二民,君子
之道也。阴二君而一民,小人之道也。

第五章
易曰:「憧憧往来,朋从尔思。」子曰:「天下何思何虑?天下同归而殊途,一致而百
虑,天下何思何虑?」
「日往则月来,月往则日来,日月相推而明生焉。寒往则暑来,暑往则寒来,寒暑相推
而岁成焉。往者屈也,来者信也,屈信相感而利生焉。」
「尺蠖之屈,以求信也。龙蛇之蛰,以存身也。精义入神,以致用也。利用安身,以崇
德也。过此以往,未之或知也。穷神知化,德之盛也。」
易曰:「困于石,据于蒺藜,入于其宫,不见其妻,凶。」子曰:「非所困而困焉,名
必辱。非所据而据焉,身必危。既辱且危,死期将至,妻其可得见邪?」
易曰:「公用射隼,于高墉之上,获之无不利。」子曰:「隼者禽也,弓矢者器也,射
之者人也。君子藏器於身,待时而动,何不利之有?动而不括,是以出而不获。语成器而动
者也。」
子曰:「小人不耻不仁,不畏不义,不见利而不劝,不威不惩;小惩而大诫,此小人之
福也。易曰:『履校灭趾,无咎。』此之谓也。」
「善不积,不足以成名;恶不积,不足以灭身。小人以小善为无益,而弗为也,故恶积
而不可掩,罪大而不可解。
易曰:『履校灭耳,凶。』」
子曰:「危者,安其位者也;亡者,保其存者也;乱者,有其治者也。是故,君子安而
不忘危,存而不忘亡,治而不忘乱;是以,身安而国家可保也。易曰:『其亡其亡,系于包
桑。』」
「天地□⑦□③,万物化醇。男女构精,万物化生。易曰:『三人行,则损一人;一人
行,则得其友。』言致一也。」
子曰:「君子安其身而后动,易其心而后语,定其交而后求。君子修此三者,故全也。
危以动,则民不与也;惧以语,则民不应也;无交而求,则民不与也。莫之与,则伤之者至
矣。易曰:『莫益之,或击之,立心勿恒,凶。』」

第六章
子曰:「乾坤其易之门邪?乾阳物也,坤阴物也。阴阳合德,而刚柔有体,以体天地之
撰,以通神明之德。其称名也,杂而不越。於稽其类,其衰世之意邪?」
子曰:「夫易,彰往而察来,而微显阐幽,开而当名,辨物正言,断辞则备矣。其称名
也小,其取类也大,其旨远,其辞文,其言曲而中,其事肆而隐,因贰以济民行,以明失得
之报。」

第七章
易之兴也,其於中古乎?作易者,其有忧患乎?
是故,履,德之基也;谦,德之柄也;复,德之本也;恒,德之固也;损,德之修也;
益,德之裕也;困,德之辨也;井,德之地也;巽,德之制也。
履,和而至;谦,尊而光;复,小而辨於物;恒,杂而不厌;损,先难而后易;益,长
裕而不设;困,穷而通;井,居其所而迁;巽,称而隐。
履,以和行;谦,以制礼;复,以自知;恒,以一德;损,以远害;益,以兴利;困,
以寡怨;井,以辨义;巽,以行权。

第八章
易之为书也,不可远;为道也,屡迁。变动不居,周流注虚,上下无常,刚柔相易,不
可为曲要,唯变所适。
其出入以度,外内使知惧,又明於忧患与故,无有帅保,如临父母。
初率其辞,而揆其方,既有曲常。苟非其人,道不虚行。

第九章
易之为书也,原始要终,以为质也。六爻相杂,唯其时物也。
其初难知,其上易知,本末也。初辞拟之,卒成之终。若夫杂物撰德,辨是与非,则非
其中爻不备。
噫!亦要存亡吉凶,则居可知矣。知者观其辞,则思过半矣。
二与四位,同功而异位,其善不同,二多誉,四多惧,近也。柔之为道,不利远者,其
要无咎,其用柔中也。三与五,同功而异位,三多凶,五多功,贵贱之等也。其柔危,其刚
胜邪?

第十章
易之为书也,广大悉备,有天道焉,有人道焉,有地道焉。兼三才而两之,故六;六者
非它也,三才之道也。道有变动,故曰爻;爻有等,故曰物;物相杂,故曰文;文不当,故
吉凶生焉。

第十一章
易之兴也,其当殷之末世,周之盛德邪?当文王与纣之事邪?是故其辞危。危者使平,
易者使倾,其道甚大,百物不废。惧以终始,其要无咎,此之谓易之道也。

第十二章
夫乾,天下之至健也,德行恒,易以知险。夫坤,天下之至顺也,德行恒简以知阻。
能说诸心,能研诸侯之虑,定天下之吉凶,成天下之□②□②者。
是故,变化云为,吉事有祥,象事知器,占事未来。
天地设位,圣人成能,人谋鬼谋,百姓与能。
八卦以象告,爻以情言,刚柔杂居,而吉凶可见矣!
变动以利言,吉凶以情迁。是故,爱恶相攻而吉凶生;远近相取而悔吝生,情伪相感而
利害生。凡易之情,近而不相得则凶;或害之,悔且吝。
将叛者,其辞□8,中心疑者其辞枝,吉人之辞寡,躁人之辞多,诬善之人其辞游,失
其守者其辞屈。

□①=扌+为
□②=上亠中繁体字的丶兴'的上半部下且
□③=蕴-艹
□④=左上(留-田)左下亚右斤
□⑤=木+斥
□⑥=炔-火
□⑦=纟+因
□8=上斩下心

返回

易经·说卦传

第一章
昔者,圣人之作易也,幽赞神明而生蓍。
观变於阴阳,而立卦;发挥於刚柔,而生爻;和顺於道德,而理於义;穷理尽性,以至
於命。

第二章
昔者圣人之作易也,将以顺性命之理。是以立天之道,曰阴与阳;立地之道,曰柔与
刚;立人之道,曰仁与义。兼三才而两之,故易六画而成卦。分阴分阳,迭用柔刚,故易六
位而成章。

第三章
天地定位,山泽通气,雷风相薄,水火不相射,八卦相错,数往者顺,知来者逆;是
故,易逆数也。

第四章
雷以动之,风以散之,雨以润之,日以□①之,艮以止之,兑以说之,乾以君之,坤以
藏之。

第五章
帝出乎震,齐乎巽,相见乎离,致役乎坤,说言乎兑,战乎乾,劳乎坎,成言乎艮。万
物出乎震,震东方也。齐乎巽,巽东南也,齐也者,言万物之洁齐也。离也者,明也,万物
皆相见,南方之卦也,圣人南面而听天下,向明而治,盖取诸此也。坤也者地也,万物皆致
养焉,故曰致役乎坤。兑正秋也,万物之所说也,故曰说;言乎兑。战乎乾,乾西北之卦
也,言阴阳相薄也。坎者水也,正北方之卦也,劳卦也,万物之所归也,故曰劳乎坎。艮东
北之卦也,万物之所成,终而所成始也,故曰成言乎艮。

第六章
神也者,妙万物而为言者也。动万物者,莫疾乎雷;桡万物者,莫疾乎风;燥万物者,
莫□②乎火;说万物者,莫说乎泽;润万物者,莫润乎水;终万物始万物者,莫盛乎艮。故
水火相逮,雷风不相悖,山泽通气,然后能变化,既成万物也。

第七章
乾,健也;坤,顺也;震,动也;巽,入也;坎,陷也;离,丽也;艮,止也;兑,说
也。

第八章
乾为马,坤为牛,震为龙,巽为鸡,坎为豕,离为雉,艮为狗,兑为羊*

第九章
乾为首,坤为腹,震为足,巽为股,坎为耳,离为目,艮为手,兑为口。

第十章
乾天也,故称父,坤地也,故称母;震一索而得男,故谓之长男;巽一索而得女,故谓
之长女;坎再索而男,故谓之中男;离再索而得女,故谓之中女;艮三索而得男,故谓之少
男;兑三索而得女,故谓之少女。

第十一章
乾为天、为圜、为君、为父、为玉、为金、为寒、为冰、为大赤、为良马、为瘠马、为
驳马、为木果。
坤为地、为母、为布、为釜、为吝啬、为均、为子母牛、为大舆、为文、为众、为柄、
其於地也为黑。
震为雷、为龙、为玄黄、为敷、为大涂、为长子、为决躁、为苍□③竹、为萑苇。其於
马也,为善鸣、为□④足,为的颡。其於稼也,为反生。其究为健,为蕃鲜。
巽为木、为风、为长女、为绳直、为工、为白、为长、为高、为进退、为不果、为臭。
其於人也,为寡发、为广颡、为多白眼、为近利市三倍。其究为躁卦。
坎为水、为沟渎、为隐伏、为矫□⑤、为弓轮。
其於人也,为加忧、为心病、为耳痛、为血卦、为赤。
其於马也,为美脊、为亟心、为下首、为薄蹄、为曳。其於舆也,为丁躜。为通、为
月、为盗。其於木也,为坚多心。
离为火、为日、为电、为中女、为甲胄、为戈兵。其於人也,为大腹,为乾卦。为鳖、
为蟹、为蠃、为蚌、为龟。其於木也,为科上槁。
艮为山、为径路、为小石、为门阙、为果□⑥、为阍寺、为指、为狗、为鼠、为黔喙之
属。其於木也,为坚多节。
兑为泽、为少女、为巫、为口舌、为毁折、为附决。
其於地也,刚卤。为妾、为羊。

□①=日+亘
□②=火+繁体字的丶汉'去丶氵'
□③=上竹下良
□④=上马下廾
□⑤=车+柔
□⑥=上艹下瓜瓜

返回

易经·序卦传

有天地,然后万物生焉。盈天地之间者,唯万物,故受之以屯;屯者盈也,屯者物之始
生也。物生必蒙,故受之以蒙;蒙者蒙也,物之□①也。物□①不可不养也,故受之以需;
需者饮食之道也。饮食必有讼,故受之以讼。讼必有众起,故受之以师;师者众也。众必有
所比,故受之以比;比者比也。比必有所畜也,故受之以小畜。物畜然后有礼,故受之以
履。履而泰,然后安,故受之以泰;泰者通也。物不可以终通,故受之以否。物不可以终
否,故受之以同人。与人同者,物必归焉,故受之以大有。有大者不可以盈,故受之以谦。
有大而能谦,必豫,故受之以豫。豫必有随,故受之以随。以喜随人者,必有事,故受之以
蛊;蛊者事也。有事而后可大,故受之以临;临者大也。物大然后可观,故受之以观。可观
而后有所合,故受之以噬嗑;嗑者合也。物不可以苟合而已,故受之以贲;贲者饰也。致饰
然后亨,则尽矣,故受之以剥;剥者剥也。物不可以终尽,剥穷上反下,故受之以复。复则
不妄矣,故受之以无妄。有无妄然后可畜,故受之以大畜。物畜然后可养,故受之以颐;颐
者养也。不养则不可动,故受之以大过。物不可以终过,故受之以坎;坎者陷也。陷必有所
丽,故受之以离;离者丽也。

有天地,然后有万物;有万物,然后有男女;有男女,然后有夫妇;有夫妇,然后有父
子;有父子然后有君臣;有君臣,然后有上下;有上下,然后礼仪有所错。夫妇之道,不可
以不久也,故受之以恒;恒者久也。物不可以久居其所,故受之以□②;□②者退也。物不
可终□②,故受之以大壮。物不可以终壮,故受之以晋;晋者进也。进必有所伤,故受之以
明夷;夷者伤也。伤於外者,必反其家,故受之以家人。家道穷必乖,故受之以睽;睽者乖
也。乖必有难,故受之以蹇;蹇者难也。物不可终难,故受之以解;解者缓也。缓必有所
失,故受之以损;损而不已,必益,故受之以益。益而不已,必决,故受之以□③;□③者
决也。决必有所遇,故受之以□④;□④者遇也。物相遇而后聚,故受之以萃;萃者聚也。
聚而上者,谓之升,故受之以升。升而不已,必困,故受之以困。困乎上者,必反下,故受
之以井。井道不可不革,故受之以革。革物者莫若鼎,故受之以鼎。主器者莫若长子,故受
之以震;震者动也。物不可以终动,止之,故受之以艮;艮者止也。物不可以终止,故受之
以渐;渐者进也。进必有所归,故受之以归妹。得其所归者必大,故受之以丰;丰者大也。
穷大者必失其居,故受之以旅。旅而无所容,故受之以巽;巽者入也。入而后说之,故受之
以兑;兑者说也。说而后散之,故受之以涣;涣者离也。物不可以终离,故受之以节。节而
信之,故受之以中孚。有其信者,必行之,故受之以小过。有过物者,必济,故受之既济。
物不可穷也,故受之以未济终焉。

□①=禾+犀
□②=辶+丶+豚
□③=炔-火
□④=女+后

返回

易经·杂卦传

乾刚,坤柔,比乐,师忧。
临、观之义,或与或求。
屯见而不失其居。蒙杂而著。
震起也,艮止也;损益盛衰之始也。
大畜时也。无妄灾也。
萃聚,而升不来也。谦轻,而豫怠也。
噬嗑食也,贲无色也。
兑见,而巽伏也。
随无故也,蛊则饬也。
剥烂也,复反也。
晋昼也,明夷诛也。
井通,而困相遇也。
咸速也,恒久也。
涣离也,节止也;解缓也,蹇难也;睽外也,家人内也;否泰反其类也。
大壮则止,□①则退也。
大有众也,同人亲也;革去故也,鼎取新也;小过过也,中孚信也;丰多故,亲寡旅
也。
离上,而坎下也。小畜寡也,履不处也。需不进也,讼不亲也。
大过颠也。□②遇也,柔遇刚也。渐女归,待男行也。颐养正也,既济定也。归妹女之
终也。未济男之穷也。□③决也,刚决柔也,君子道长,小人道忧也。
 

E-mail  Homepage
AAA
MDN
QQ:000000
回复时间:2015/3/12 11:38:27   IP:39.225.40.87

主题:十翼[shí yì]
  十翼[shí yì]
http://baike.baidu.com/link?url=enscH6HwHucYe1SSJ299YfXRqPAh9EQef136JrgnhjjToi0KMFtjR0jOrxMxQn6AGreE4uzIa3uXYH-CjFEY3q


《十翼》即《易传》,是解释《周易》的著作,学派归属主要有两种一种道家说,一种孔子说,共有十篇,故称《十翼》。《易经》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书籍,在《周易》之前还有《连山易》、《归藏易》,”文王拘而演《周易》“,即为后世所注解的《易经》。《易经》是中华祖先从上古传承下来的文明智慧,包括象(符号学相关)、数(数学科学相关)、理(哲学相关)、占(甲筮占卜相关)。许多人言传《易经》只是算卦占筮之学,是有很大偏颇的。
中文名十翼
又 名《易传》
篇 数10
作 者不详
述 者不详
年 代战国
目录
1基本解释
2《易传》
3易经·系辞
&
9642; 上传
&
9642; 下传
4易经·说卦传
&
9642; 第一章
&
9642; 第二章
&
9642; 第三章
&
9642; 第四章
&
9642; 第五章
&
9642; 第六章
&
9642; 第七章
&
9642; 第八章
&
9642; 第九章
&
9642; 第十章
&
9642; 第十一章
5易经·序卦传
6作者考证
1基本解释
编辑

词目:十翼
拼音:十翼
①即《易传》。“翼”有附翼、辅佐之义。因《易传》有十篇:《彖》上下、《象》上下、《文言》、《系辞》上下、《说卦》、《序卦》、《杂卦》, 故称“十翼”。“十翼”之名,现有文献最早见于《易纬·乾坤凿度》(卷下)。记曰:孔子“五十究《易》,作十翼。[1] ”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:“孔子晚而喜易,序彖、系、象、说卦、文言。读易,韦编三绝[2] 。”《史记注》:“正义 曰:夫子作十翼,谓上象、下象、上彖、下彖、上系、下系、文言、序卦、说卦、杂卦也。”孔颖达《周易正义序》: “若夫龙出于河,则八卦宣其象;麟伤于泽,则《十翼》彰其用。[3] ”
②指《九问》、《十恶》、《七正》、《八叹》、《上下系辞》、《大道》、《大数》、《大法》、《大 义》。源出《易纬·坤(乾)凿度》:“仲尼,鲁人。生不知易本,偶筮其命,得旋(旅),请益于商扭(瞿)氏,曰:“子有圣智而无位”。孔子泣而曰:“天也命也!凤鸟不来,河无图至。呜呼, 天命之也!” 叹讫而后息志,停读《礼》,止史削。五十究《易》,作《十翼》明也。明易几教若曰:作《九问》、《十恶》、《七正》、《八叹》、上下《系辞》、《大道》、《大数》、《大 法》、《大义》。”[4]
欧阳修曾在《易童子问》[5] 中怀疑孔子和《易传系辞》的关系。苏轼亦曾指出《易传系辞》中含有不少道家的成分。冯友兰、顾颉刚、钱穆、侯外庐等学者,以及英国的李约瑟,也都以为《系辞》有很浓厚的道家色彩,在中国和日本,以及整个汉学界皆肯定这种说法。随着马王堆汉墓帛书《易传》的出土证明,帛书古本《易传》有比今传《易传》更浓的道家色彩,帛书古本《系辞》为道家传本。
2《易传》
编辑


一、彖上传(《周易》每卦有“彖辞”,《彖传》就是解释“卦辞”的话)
二、彖下传
三、象上传(又称“大象”)
四、象下传(又称“小象”)
五、系辞上传
六、系辞下传
七、文言传(文言是解释二卦经文的言语)
八、序卦传
九、说卦传
十、杂卦传。
“十翼”(《易传》)是有机的整体,是自成体系的哲学著作。
《童子问易》指出:《系辞上·下》是易经哲学的总纲。《彖传上·下》以八经卦性质断六十四卦属性,强调乾坤运行的节律,认为推动事物的量变可以促进事物质变。《大象传》取八经卦卦象组合而成的六十四卦卦象的象征意义,号召人们法天正己;《小象传》是号召人们要尊时守位、知常明变、开物成务、建功立业。《说卦传》讲述八卦取象来源,侧重阐述八卦矛盾的对立属性;《杂卦传》侧重讲述六十四卦矛盾的对立属性。《序卦传》认为事物“相因相成”,讲损益、讲革故鼎新,侧重阐释事物矛盾的同一性,还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,兼为“十翼”的总目录。《文言传》专论乾、坤两卦卦德爻义,启蒙学人从德道角度理解《易经》。
《童子问易》概括“十翼”(《易传》)的特点是:“舍象立言”、“宗揆驱鬼”、“富于思辨”、“以形判道”、“百虑致一”、“尚简”。大易有“揆”、有“宗”。诸圣所揆为阴阳、三才观。易宗为:乾坤一元,阴阳相倚,终始兴替;三才印心,德道同形,数理比翼[1] 。“乾坤一元”是反对“乾元”、“坤元”二元论。“阴阳相倚”是说独阳不生、独阴不存。“终始兴替”是说《易经》不讲循环论,讲的是唯物辩证法。“三才印心”是指天地之心与人心和合,天地之心是“德”心。“德道同形”是指“德”也为一种“道”,即德道。“数理比翼”是说《易经》本质无象数派、易理派之分,象数、易理为大易两翼,不可或缺。
3易经·系辞
编辑

上传

第一章
天尊地卑,乾坤定矣。卑高以陈,贵贱位矣。动静有常,刚柔断矣。方以类聚,物以群分,吉凶生矣。在天成象,在地成形,变化见矣。
鼓之以雷霆,润之以风雨,日月运行,一寒一暑,乾道成男,坤道成女。
乾知大始,坤作成物。 乾以易知,坤以简能。
易则易知,简则易从。易知则有亲,易从则有功。有亲则可久,有功则可大。可久则贤人之德,可大则贤人之业。
易简,而天下(矣?)之理得矣;天下之理得,而成位乎其中矣。
第二章
圣人设卦观象,系辞焉而明吉凶,刚柔相推而生变化。
是故,吉凶者,失得之象也。悔吝者,忧虞之象也。变化者,进退之象也。刚柔者,昼夜之象也。六爻之动,三极之道也。
是故,君子所居而安者,易之序也。所乐而玩者,爻之辞也。是故,君子居则观其象,而玩其辞;动则观其变,而玩其占。是故自天佑之,吉无不利。
第三章
彖者,言乎象也。爻者,言乎变者也。吉凶者,言乎其失得也。悔吝者,言乎其小疵 也。无咎者,善补过也。
是故,列贵贱者,存乎位。齐小大者,存乎卦。辩吉凶者,存乎辞。忧悔吝者,存乎介。震无咎者,存乎悔。是故,卦有小大,辞有险易。辞也者,也各指其所之。
第四章
易与天地准,故能弥纶天地之道。
仰以观於天文,俯以察於地理,是故知幽明之故。原始反终,故知死生之说。精气为物,游魂为变,是故知鬼神之情状。
与天地相似,故不违。知周乎万物,而道济天下,故不过。旁行而不流,乐天知命,故不忧。安土敦乎仁,故能爱。
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,曲成万物而不遗,通乎昼夜之道而知,故神无方而易无体。
第五章
一阴一阳之谓道,继之者善也,成之者性也。
仁者见之谓之仁,知者见之谓之知,百姓日用不知;故君子之道鲜矣!
显诸仁,藏诸用,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,盛德大业至矣哉!
富有之谓大业,日新之谓盛德。
生生之谓易,成象之谓乾,效法之谓坤,极数知来之谓占,通变之谓事,阴阳不测之谓神。
第六章
夫易,广矣大矣!以言乎远,则不御;以言乎迩,则静而正;以言乎天地之间,则备矣!
夫乾,其静也专,其动也直,是以大生焉。夫坤,其静也翕,其动也辟,是以广生焉。
第七章
子曰:「易其至矣乎!」夫易,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。知崇礼卑,崇效天,卑法地,天地设位,而易行乎其中矣。成性存存,道义之门。
第八章
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,而拟诸其形容,象其物宜;是故谓之象。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,而观其会通,以行其典礼。系辞焉,以断其吉凶;是故谓之爻。
言天下之至赜,而不可恶也。言天下之至动,而不可乱也。拟之而后言,议之而后动,拟议以成其变化。
「鸣鹤在阴,其子和之,我有好爵,吾与尔靡之。」子曰:「君子居其室,出其言,善则千里之外应之,况其迩者乎?居其室,出其言不善,则千里之外违之,况其迩乎?言出乎身,加乎民;行发乎远;言行君子之枢机,枢机之发,荣辱之主也。言行,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,可不慎乎?」
「同人,先号啕而后笑。」子曰:「君子之道,或出或处,或默或语,二人同心,其利断金;同心之言,其臭如兰。」
「初六,藉用白茅,无咎。」子曰:「苟错诸地而可矣;席用白茅,何咎之有?慎之至也。夫茅之为物薄,而用可重也。慎斯术也以往,其无所失矣。」
「劳谦君子,有终,吉。」子曰:「劳而不伐,有功而不德,厚之至也,语以其功下人者也。德言盛,礼言恭,谦也者,致恭以存其位者也。
「亢龙有悔。」子曰:「贵而无位,高而无民,贤人在下位而无辅,是以动而有悔也。」
「不出户庭,无咎。」子曰:「乱之所生也,则言语以为阶。君不密,则失臣;臣不密,则失身;几事不密,则害成;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。」
子曰:「作易者其知盗乎?易曰:『负且乘,致寇至。』负也者,小人之事也;小人而乘君子之器,盗思夺矣!上慢下暴,盗思伐之矣!慢藏诲盗,冶容诲淫,易曰:『负且乘,致寇至。』盗之招也。」
第九章
天一地二,天三地四,天五地六,天七地八,天九地十。天数五,地数五,五位相得而各有合。天数二十有五,地数三十,凡天地之数,五十有五,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。
大衍之数五十,其用四十有九。分而为二以象两,挂一以象三,揲之以四以象四时,归奇於抟(扐)以象闰,故再抟(扐)而后挂。
乾之策,二百一十有六。坤之策,百四十有四。凡三百有六十,当期之日。二篇之策,万有一千五百二十,当万物之数也。
是故,四营而成易,十有八变而成卦,八卦而小成。引而伸之,触类而长之,天下之能事毕矣。
显道神德行,是故可与酬酢,可与佑神矣。子曰:「知变化之道者,其知神之所为乎!」
第十章
是有圣人之道四焉,以言者尚其辞,以动者尚其变,以制器者尚其象,以卜筮者尚其 占。
是以君主(?)子将以有为也,将以有行也,问焉而以言,其受命也如向(响),无有远近幽深,遂知来物。非天下之至精,其孰能与於此。
参伍以变,错综其数,通其变,遂马(成)天地之文;极其数,遂定天下之象。非天下之致变,其孰能与於此。
易无思也,无为也,寂然不动,感而遂通天下之故。非天下之致神,其孰能与於此。
夫易,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。惟深也,故能通天下之志;惟几也,故能成天下之务;惟神也,故不疾而速,不行而至。子曰:「易有圣人之道四焉」者,此之谓也。
第十一章
子曰:「夫易何为者也?夫易开物成务,冒天下之道,如斯而已者也。是故,圣人以通天下之志,以定天下之业,以断天下之疑。」
是故,蓍之德,圆而神;卦之德,方以知;六爻之义,易以贡。圣人以此洗心,退藏於密,吉凶与民同患。神以知来,知以藏往,其孰能与於此哉!古之聪明睿知神武而不杀者夫?
是以,明於天之道,而察於民之故,是与神物以前民用。圣人以此斋戒,以神明其德夫!
是故,阖户谓之坤;辟户谓之乾;一阖一辟谓之变;往来不穷谓之通;见乃谓之象;形乃谓之器;制而用之,谓之法;利用出入,民咸用之,谓之神。
是故,易有太极,是生两仪,两仪生四象,四象生八卦,八卦定吉凶,吉凶生大业。
是故,法象莫大乎天地;变通莫大乎四时;悬象著明莫在(大)乎日月;崇高莫大乎富贵;备物致用,立成器以为天下利,莫大乎圣人;探赜索隐,钩深致远,以定天下之吉凶,成天下之亹亹者,莫大乎蓍龟。
是故,天生神物,圣人执(则)之。天地变化,圣人效之。天垂象,见吉凶,圣人象之。河出图,洛出书,圣人则之。易有四象,所以示也。系辞焉,所以告也。定之以吉凶,所以断也。
第十二章
易曰:「自天佑之,吉无不利。」子曰:「佑者助也。天之所助者,顺也;人之所助者,信也。履信思乎顺,又以尚贤也。是以自天佑之,吉无不利也。」
子曰:「书不尽言,言不尽意;然则圣人之意,其不可见乎?」子曰:「圣人立象以尽意,设卦以尽情伪,系辞焉以尽其言,变而通之以尽利,鼓之舞之以尽神。」
乾坤其易之□③(蕴)邪?乾坤成列,而易立乎其中矣。乾坤毁,则无以见易;易不可见,则乾坤或几乎息矣。
是故,形而上者谓之道;形而下者谓之器;化而裁之谓之变;推而行之谓之通;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。
是故,夫象,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,而拟诸形容,象其物宜,是故谓之象。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,而观其会通,以行其典礼,系辞焉,以断其吉凶,是故谓之爻。极天下之赜者,存乎卦;鼓天下之动者,存乎辞;化而裁之,存乎变;推而行之,存乎通;神而明之,存乎其人;默而成之,不言而信,存乎德行。
下传

第一章
八卦成列,象在其中矣。因而重之,爻在其中矣。刚柔相推,变在其中矣。系辞焉而命之,动在其中矣。
吉凶悔吝者,生乎动者也。刚柔者,立本者也。变通者,趣时者也。吉凶者,贞胜者也。
天地之道,贞观者也。日月之道,贞明者也。天下之动,贞夫一者 也。
夫乾,确然示人易矣。夫坤,聩然示人简矣。爻也者,效此者也。
象也者,像此者也。爻象动乎内,吉凶见乎外,功业见乎变,圣人之情见乎辞。
天地之大德曰生,圣人之大宝曰位。何以守位曰仁。何以聚人曰财。理财正辞,禁民为非曰义。
第二章
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,仰则观象於天,俯则观法於地,观鸟兽之文,与地之宜,近取诸身,远取诸物,於是始作八卦,以通神明之德,以类万物之情。
作结绳而为网罟,以佃以渔,盖取诸离。
包羲氏没,神农氏作,斫木为耜,揉木为耒,耒耨之利,以教天下,盖取诸益。
日中为市,致天下之货,交易而退,各得其所,盖取诸噬嗑。
神农氏没,黄帝、尧、舜氏作,通其变,使民不倦,神而化之,使民宜之。易穷则变,变则通,通则久。是以自天佑之,吉无不利,黄帝、尧、舜,垂衣裳而天下治,盖取诸乾坤。
刳木为舟,剡木为楫,舟楫之利,以济不通,致远以利天下,盖取诸涣。
服牛乘马,引重致远,以利天下,盖取诸随。
重门击柝,以待暴客,盖取诸豫。
断木为杵,掘地为臼,臼杵之利,万民以济,盖取诸小过。
弦木为弧,剡木为矢,弧矢之利,以威天下,盖取诸睽。
上古穴居而野处,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,上栋下宇,以待风雨,盖取诸大壮。
古之葬者,厚衣之以薪,葬之中野,不封不树,丧期无数,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,盖取诸大过。
上古结绳而治,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,百官以治,万民以察,盖取诸□⑥(夬)。
第三章
是故,易者象也。象也者,像也。彖者材也。爻也者,效天下之动也。是故,吉凶生, 而悔吝著也。
第四章
阳卦多阴,阴卦多阳,其故何也?阳卦奇,阴卦耦(偶)。其德行何也?阳一君而二民,君子 之道也。阴二君而一民,小人之道也。
第五章
《易》曰:「憧憧往来,朋从尔思。」
子曰:「天下何思何虑?天下同归而殊途,一致而百虑,天下何思何虑?」
「日往则月来,月往则日来,日月相推而明生焉。寒往则暑来,暑往则寒来,寒暑相推而岁成焉。往者屈也,来者信也,屈信相感而利生焉。」
「尺蠖之屈,以求信也。龙蛇之蛰,以存身也。精义入神,以致用也。利用安身,以崇德也。过此以往,未之或知也。穷神知化,德之盛也。」
易曰:「困于石,据于蒺藜,入于其宫,不见其妻,凶。」
子曰:「非所困而困焉,名 必辱。非所据而据焉,身必危。既辱且危,死期将至,妻其可得见邪?」
易曰:「公用射隼,于高墉之上,获之无不利。」
子曰:「隼者禽也,弓矢者器也,射 之者人也。君子藏器於身,待时而动,何不利之有?动而不括,是以出而不获。语成器而动者也。」
子曰:「小人不耻不仁,不畏不义,不见利而不劝,不威不惩;小惩而大诫,此小人之福也。易曰:『履校灭趾,无咎。』此之谓也。」
「善不积,不足以成名;恶不积,不足以灭身。小人以小善为无益,而弗为也,故恶积而不可掩,罪大而不可解。易曰:『履校灭耳,凶。』」
子曰:「危者,安其位者也;亡者,保其存者也;乱者,有其治者也。是故,君子安而不忘危,存而不忘亡,治而不忘乱;是以,身安而国家可保也。
易曰:『其亡其亡,系于包 桑。』」
「天地絪缊,万物化醇。男女构精,万物化生。
易曰:『三人行,则损一人;一人 行,则得其友。』言致一也。」
子曰:「君子安其身而后动,易其心而后语,定其交而后求。君子修此三者,故全也。危以动,则民不与也;惧以语,则民不应也;无交而求,则民不与也。莫之与,则伤之者至矣。易曰:『莫益之,或击之,立心勿恒,凶。』」
第六章
子曰:「乾坤,其易之门邪?乾阳物也,坤阴物也。阴阳合德,而刚柔有体,以体天地之撰,以通神明之德。其称名也,杂而不越。於稽其类,其衰世之意邪?」
子曰:「夫易,彰往而察来,而微显阐幽,开而当名,辨物正言,断辞则备矣。其称名也小,其取类也大,其旨远,其辞文,其言曲而中,其事肆而隐,因贰以济民行,以明失得之报。」
第七章
易之兴也,其於中古乎?作易者,其有忧患乎?
是故,履,德之基也;谦,德之柄也;复,德之本也;恒,德之固也;损,德之修也;益,德之裕也;困,德之辨也;井,德之地也;巽,德之制也。
履,和而至;谦,尊而光;复,小而辨於物;恒,杂而不厌;损,先难而后易;益,长裕而不设;困,穷而通;井,居其所而迁;巽,称而隐。
履,以和行;谦,以制礼;复,以自知;恒,以一德;损,以远害;益,以兴利;困,以寡怨;井,以辨义;巽,以行权。
第八章
易之为书也不可远;为道也屡迁。变动不居,周流注(六)虚,上下无常,刚柔相易,不可为曲(典)要,唯变所适。
其出入以度,外内使知惧,又明於忧患与故,无有帅(师)保,如临父母。初率其辞,而揆其方,既有曲(典)常。苟非其人,道不虚行。
第九章
易之为书也,原始要终,以为质也。六爻相杂,唯其时物也。其初难知,其上易知,本末也。初辞拟之,卒成之终。若夫杂物撰德,辨是与非,则非其中爻不备。噫!亦要存亡吉凶,则居可知矣。知者观其彖辞,则思过半矣。
二与四,(位?)同功而异位,其善不同。二多誉,四多惧,近也。柔之为道,不利远者,其要无咎,其用柔中也;三与五,同功而异位,三多凶,五多功,贵贱之等也。其柔危,其刚胜邪?
第十章
易之为书也,广大悉备,有天道焉,有人道焉,有地道焉。兼三才而两之,故六;六者非它也,三才之道也。道有变动,故曰爻;爻有等,故曰物;物相杂,故曰文;文不当,故吉凶生焉。
第十一章
易之兴也,其当殷之末世,周之盛德邪?当文王与纣之事邪?是故其辞危。危者使平,易者使倾,其道甚大,百物不废。惧以终始,其要无咎,此之谓易之道也。
第十二章
夫乾,天下之至健也,德行恒易以知险。夫坤,天下之至顺也,德行恒简以知阻。
能说诸心,能研诸侯之虑,定天下之吉凶,成天下之亹亹者。
是故,变化云为,吉事有祥,象事知器,占事未(知)来。
天地设位,圣人成能,人谋鬼谋,百姓与能。
八卦以象告,爻彖以情言,刚柔杂居,而吉凶可见矣!
变动以利言,吉凶以情迁。是故,爱恶相攻而吉凶生;远近相取而悔吝生,情伪相感而利害生。凡易之情,近而不相得则凶;或害之,悔且吝。
将叛者,其辞渐,中心疑者其辞枝,吉人之辞寡,躁人之辞多,诬善之人其辞游,失其守者其辞屈。
4易经·说卦传
编辑

第一章

昔者,圣人之作易也,幽赞神明而生蓍。参天两地而倚数,观变於阴阳,而立卦;发挥於刚柔,而生爻;和顺於道德而理於义;穷理尽性,以至於命。
第二章

昔者圣人之作易也,将以顺性命之理。是以立天之道,曰阴与阳;立地之道,曰柔与刚;立人之道,曰仁与义。兼三才而两之,故易六画而成卦。分阴分阳,迭用柔刚,故易六位而成章。
第三章

天地定位,山泽通气,雷风相薄,水火不相射,八卦相错,数往者顺,知来者逆;是故,易逆数也。
第四章

雷以动之,风以散之,雨以润之,日以烜之,艮以止之,兑以说之,乾以君之,坤以 藏之。
第五章

帝出乎震,齐乎巽,相见乎离,致役乎坤,说言乎兑,战乎乾,劳乎坎,成言乎艮。万物出乎震,震东方也。齐乎巽,巽东南也,齐也者,言万物之洁齐也。离也者,明也,万物皆相见,南方之卦也,圣人南面而听天下,向明而治,盖取诸此也。坤也者地也,万物皆致养焉,故曰致役乎坤。兑正秋也,万物之所说也,故曰说言乎兑。战乎乾,乾西北之卦也,言阴阳相薄也。坎者水也,正北方之卦也,劳卦也,万物之所归也,故曰劳乎坎。艮东北之卦也,万物之所成终,而所成始也,故曰成言乎艮。
第六章

神也者,妙万物而为言者也。动万物者,莫疾乎雷;桡万物者,莫疾乎风;燥万物者, 莫熯乎火;说万物者,莫说乎泽;润万物者,莫润乎水;终万物始万物者,莫盛乎艮。故水火相逮,雷风不相悖,山泽通气,然后能变化,既成万物也。
第七章

乾,健也;坤,顺也;震,动也;巽,入也;坎,陷也;离,丽也;艮,止也;兑,说也。
第八章

乾为马,坤为牛,震为龙,巽为鸡,坎为豕,离为雉,艮为狗,兑为羊。
第九章

乾为首,坤为腹,震为足,巽为股,坎为耳,离为目,艮为手,兑为口。
第十章

乾天也,故称父,坤地也,故称母;震一索而得男,故谓之长男;巽一索而得女,故谓之长女;坎再索而得男,故谓之中男;离再索而得女,故谓之中女;艮三索而得男,故谓之少男;兑三索而得女,故谓之少女。
第十一章

乾为天、为圜、为君、为父、为玉、为金、为寒、为冰、为大赤、为良马、为瘠马、为 驳马、为木果。
坤为地、为母、为布、为釜、为吝啬、为均、为子母牛、为大舆、为文、为众、为柄、其於地也为黑。
震为雷、为龙、为玄黄、为敷、为大涂、为长子、为决躁、为苍筤竹、为萑苇。其於马也,为善鸣、为馵(Zhù)足,为的颡。其於稼也,为反生。其究为健,为蕃鲜。
巽为木、为风、为长女、为绳直、为工、为白、为长、为高、为进退、为不果、为臭。其於人也,为寡发、为广颡、为多白眼、为近利市三倍。其究为躁卦。
坎为水、为沟渎、为隐伏、为矫輮、为弓轮。其於人也,为加忧、为心病、为耳痛、为血卦、为赤。其於马也,为美脊、为亟心、为下首、为薄蹄、为曳。其於舆也,为丁躜。为通、为月、为盗。其於木也,为坚多心。
离为火、为日、为电、为中女、为甲胄、为戈兵。其於人也,为大腹,为乾卦。为鳖、为蟹、为蠃、为蚌、为龟。其於木也,为科上槁。
艮为山、为径路、为小石、为门阙、为果苽(蓏)、为阍寺、为指、为狗、为鼠、为黔喙之属。其於木也,为坚多节。
兑为泽、为少女、为巫、为口舌、为毁折、为附决。其於地也,刚卤。为妾、为羊。
5易经·序卦传
编辑

有天地,然后万物生焉。盈天地之间者,唯万物,故受之以屯;屯者盈也,屯者物之始生也。物生必蒙,故受之以蒙;蒙者蒙也,物之稚也。物稚不可不养也,故受之以需;需者饮食之道也。饮食必有讼,故受之以讼。讼必有众起,故受之以师;师者众也。众必有所比,故受之以比;比者比也。比必有所畜也,故受之以小畜。物畜然后有礼,故受之以履。履而泰,然后安,故受之以泰;泰者通也。物不可以终通,故受之以否。物不可以终否,故受之以同人。与人同者,物必归焉,故受之以大有。有大者不可以盈,故受之以谦。有大而能谦,必豫,故受之以豫。豫必有随,故受之以随。以喜随人者,必有事,故受之以蛊;蛊者事也。有事而后可大,故受之以临;临者大也。物大然后可观,故受之以观。可观而后有所合,故受之以噬嗑;嗑者合也。物不可以苟合而已,故受之以贲;贲者饰也。致饰然后亨,则尽矣,故受之以剥;剥者剥也。物不可以终尽,剥穷上反下,故受之以复。复则不妄矣,故受之以无妄。有无妄然后可畜,故受之以大畜。物畜然后可养,故受之以颐;颐者养也。不养则不可动,故受之以大过。物不可以终过,故受之以坎;坎者陷也。陷必有所丽,故受之以离;离者丽也。
有天地,然后有万物;有万物,然后有男女;有男女,然后有夫妇;有夫妇,然后有父子;有父子然后有君臣;有君臣,然后有上下;有上下,然后礼仪有所错。夫妇之道,不可以不久也,故受之以恒;恒者久也。物不可以久居其所,故受之以恒(遁)。V(遁)者退也。物不可终恒(遁),故受之以大壮。物不可以终壮,故受之以晋;晋者进也。进必有所伤,故受之以明夷;夷者伤也。伤於外者,必反其家,故受之以家人。家道穷必乖,故受之以睽;睽者乖也。乖必有难,故受之以蹇;蹇者难也。物不可终难,故受之以解;解者缓也。缓必有所失,故受之以损;损而不已,必益,故受之以益。益而不已,必决,故受之以夬。夬者决也。决必有所遇,故受之以姤;垢者遇也。物相遇而后聚,故受之以萃;萃者聚也。聚而上者,谓之升,故受之以升。升而不已,必困,故受之以困。困乎上者,必反下,故受之以井。井道不可不革,故受之以革。革物者莫若鼎,故受之以鼎。主器者莫若长子,故受之以震;震者动也。物不可以终动,止之,故受之以艮;艮者止也。物不可以终止,故受之以渐;渐者进也。进必有所归,故受之以归妹。得其所归者必大,故受之以丰;丰者大也。穷大者必失其居,故受之以旅。旅而无所容,故受之以巽;巽者入也。入而后说之,故受之以兑;兑者说也。说而后散之,故受之以涣;涣者离也。物不可以终离,故受之以节。节而信之,故受之以中孚。有其信者,必行之,故受之以小过。有过物者,必济,故受之既济。物不可穷也,故受之以未济终焉。
6作者考证
编辑

易传确为孔子所作,孔子弟子所述。自孔子传授《易经》,六传至田何。
孔子传授《易经》给鲁国人商翟子木,子木传授给鲁国人桥庇(疵)子庸,子庸传授给江东的臂子弓(弘),子弓(弘)传授给燕国人周子家,子家传授给东武人(淳于)孙虞(光羽)子乘,子乘传授给田何。秦朝时,焚书禁学,但是因《易经》是卜筮类书籍,不在焚烧之列,所以《易经》传授不断。汉朝建立后,田何跟随齐国田氏各族迁徒到杜陵,号称“杜田生”,招收弟子传授《易经》。弟子有王同子中、周王孙、丁宽、服生,王周传授《易经》给杨何、即墨成、孟但、周霸、衡胡、主文偃,杨何又传授《易经》经司马谈。丁宽,梁地人。起初,梁地人项生向田何学习《易经》,当时丁宽是项生的侍从人。丁宽学习《易经》思维敏捷,读书精细,聪明超过项生,于是也成为田何的学生。丁宽向田何学习《易经》毕业,从杜陵去洛阳又向周王孙学习《易经》的《周氏传》,发掘《易经》古义,作《易说》。丁宽传授《易经》给田王孙,田王孙又传授《易经》给施□、孟喜和梁丘贺。于是田何以下《易经》出现了施氏、孟氏和梁丘氏三个学派。田氏易学派为《易经》各学派所尊,《汉书·艺文志》列其著述有《易传周氏》、《易传丁氏》。
附_马王堆汉墓中帛书《周易》考:
1973年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《周易》六十四卦经文,及其另外的传文《二三子》《系辞》《衷》《要》《缪和》及《昭力》诸篇,经过二十余年的整理校勘,始陆续发表出来。因为这是一批未经后人任何改动的汉初隶写今文资料,特别是它的经文六十四卦卦爻辞基本完整,这为研究《周易》古经本旨及汉代经学史上的今、古文学,提供了极为可贵的资料。假如帛书经文与传文为同时抄成的话,则其抄写的年代基本可界定在汉高祖至吕后执政的二十余年间。
首先,这批帛书出土于马王堆三号汉墓。据考,马王堆三号汉墓下葬年代为汉文帝十二年,即公元前168年。故帛《易》的抄写年代不会晚于汉文帝十二年。
其次,今本师卦上六爻“大君有命,开国承家,小人勿用”,其“开国承家”帛本作“启国承家”,而《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》(三)之《周易》经文(以下简称“竹书”)作“启邦丞 ”。今、帛本作“开国”“启国”而竹书作“启邦”,由《象》称“‘大君有命’,以正功也,‘小人勿用’,必乱邦也”,可证《象》作者所见《易》本作“邦”而不作“国”。帛本改“邦”为“国”,疑为避汉高祖刘邦之名讳也。据此,帛《易》的抄写年代应在汉高祖时或其后。
第三,今本《系辞》“易有太极”,帛本作“易有大恒”。帛本《系辞》之“易有大恒”,是不避文帝刘恒之名讳。故帛《易》当抄写于文帝之前。而今本《系辞》及《彖》《象》等今本《易传》其他主要篇章,似当基本修订完备于汉武帝立五经博士时或稍后。因由帛本《系辞》与今本《系辞》对比而考之,知今本《系辞》较之帛本在文字上作了一些补充与修订。但若仔细考察这些修订文字,很显然是在帛本原文的基础上做出的。此外,从上述避讳的角度也可得出这样的结论。今本改“大恒”为“太极”、改“启国”为“开国”以避文、景二帝之名讳,显然其抄写时间应在文、景之后。再结合帛本《系辞》之“易有大恒”与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《恒先》篇中“恒先”之义考之,当以帛本作“大恒”为确,“太极”当由“大恒”而来。可以认定,今本“十翼”之文,是在帛《易》基础上修订完备而成,其时间大致在文、景之后的武帝时期,即武帝立五经博士时或之后。
可以这样设想:因为武帝设了《易》学博士,博士所用之《易》本经传,即是代表官方的正本。因此,武帝时对田何所传之今文本经传,必须在文字上作统一的修正与增订。此一工作疑在敕丞相公孙弘广开献书之路,建藏书之策,置写书之官时期。
《汉书·楚元王传》载刘歆《移书让太常博士》说:“先师皆起于建元之间。当此之时,一人不能独尽其经,或为《雅》,或为《颂》,相合而成”,“博士集而读之。故诏书称曰:‘礼坏乐崩,书缺简脱,朕甚闵焉。’”等。恐怕就是在“博士集而读之”时,对传文作了统一的删削、补充与修饰。这就是今本《系辞》何以与帛本有异的原因。如前所述,马王堆帛本《易》的最最可贵处,是它尘埋两千余年,原封不动地保留了汉初隶写今文《易》原貌。经过考辨认定,此隶字《易》本,正是汉初田何所传之今文《易》本。
首先,以时间考之,如前所述,帛本写定于汉初,而田何为汉初唯一传《易》之人。《汉书·艺文志》说:“及秦燔书,而《易》为筮卜之事,传者不绝。汉兴,田何传之。”特别是《汉书·儒林传》称:“汉兴,言《易》自淄川田生。”“要言《易》者本之田何。”所以,依《汉书·儒林传》的说法,田何为汉初传《易》第一人。《汉书·儒林传》中还有一条重要线索:“汉兴,田何以齐田徙杜陵,号杜田生,授东武王同子中、洛阳周王孙、丁宽、齐服生,皆著《易传》数篇。”据颜师古注:“高祖用娄敬之言徙关东大族,故何以旧齐田氏见徙也。初徙时未为杜陵,盖史家本其地追言之也。”依此条颜注可知,此所谓“汉兴”,乃指田何是于高祖时徙杜陵的,故“汉兴,田何传之”之“汉兴”,自然亦是指田何授王同、周王孙、丁宽、服生四人,也应在高祖之时。
其次,依据传统说法,今本“十翼”诸篇为孔子所传授,而帛书经文卦名多依“十翼”传文训读,说明帛书经文属孔子所传。而田何正是汉初孔门易学的传人。依据传统说法,《彖》《象》《系辞》《说卦》《文言》等解说《周易》古经的传文系孔子所作,故《史记·孔子世家》曰:“孔子晚而喜《易》,序《彖》《系》《象》《说卦》《文言》。”同时,《史记》与《汉书》都列出了一份由孔子传《易》直至西汉田何的师承关系传授名单,由此可知,田何《易》确实师承于孔子,而这也正是田何《易》在武帝时能立为《易经》博士的根本原因。
因此,考察帛《易》经文及传文与孔子的关系,是确定它是否为田何传本的重要依据:首先,帛《易》传文各篇大量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研《易》言论。由此可知,帛书《易传》是孔子及其弟子《易》学思想的反映。其次,帛《易》经传文中的卦名,多依《序卦》《说卦》《系辞》等传文训释,说明帛书传文、帛书经文皆当为孔门所传之《易》。如:今本“睽”卦,竹书作“楑”,“楑”字很明显与今本“睽”同。而帛本此卦作“乖”,帛本卦名作“乖”,显然是得之《序卦》:“家道穷必乖,故受之以睽。睽者,乖也。”可证帛本卦名作“乖”,是以《序卦》的训释为据。再如今本“履”卦,帛本作“礼”,此亦得之《序卦》:“物畜然后有礼,故受之以履。”由此知,今本乾卦帛本作“键”,今本坤卦帛本作“川”,亦皆得之《说卦》“乾,健也”“坤,顺也”。过去读《象》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”“地势坤,君子以厚德载物”,总不解先儒何以“天行健”对应“地势坤”,见到帛本后方知,此“天行健”者,乃“天行键”也。因“键”“健”互假,故而“天行健”即“天行键”,而“天行键”亦即“天行乾”也(《童子问易》:键、健、乾皆为群纽元部字,可以通假)。《象》文是以“天行乾”对应“地势坤”。以此可知,《象》文当经今文经师整理。今本离卦帛本作“罗”,亦本之《系辞》:“作结绳而为网罟,以佃以渔,盖取诸离。”由帛本卦名多以《序卦》《说卦》《系辞》等传文之释为据考之,帛本对原古文本中的古字古义,已经本着“诂者,古也,古今异言,通之使人知也”的精神作了训诂解读,因而留下了田何当时传《易》时,“传通其义”“以今文读之”的明显印记。故帛本当为汉初田何所传之今文本无疑也。
《汉书·儒林传》中此段文字记录了一件过去从未引起学人注意的重要传《易》史事:当时,丁宽与服生、周王孙等一起师从田何学《易》,且极得田何赏识,但丁宽学成后,却又至洛阳从周王孙“受古义,号《周氏传》”,以此可知,当时田何传《易》,除有今本卦序的“今义”外,尚有传于周王孙的“古义”。估计为了避免“后世之士疑丘”,故“古义”只秘传给个别弟子,并不公开传授。周王孙传丁宽,丁宽传田王孙,田王孙传孟喜,《汉书·儒林传》称孟喜得“《易》家候阴阳灾变书”,由田王孙“独授”,此说恐非“诈言”,因为丁宽“古义”还曾传至高相:“其学亦亡章句,专说阴阳灾异,自言出于丁将军。”高相与孟喜所得,皆为“阴阳灾变”“阴阳灾异”之书。
如果孟喜之说确为“诈言”,高相《易》学所出又为“自言”,皆不可靠的话,何以会如此之巧:“自言”者本于丁宽,“专说阴阳灾异”,“诈言”者本于丁宽唯一的“同郡”弟子田王孙,则“得《易》家候阴阳灾变书”,所传皆为谈“阴阳灾变”“阴阳灾异”的相同内容。其所“诈言”“自言”所得之传何以会如此一致?此其一。其二,《汉书·艺文志》与《汉书·儒林传》皆称“汉兴,田何传之”,“要言《易》者本之田何”,京氏《易》得之焦延寿,《汉书·儒林传》也承认焦延寿“尝从孟喜问《易》”,然而在论及京氏《易》来源时,《汉书·儒林传》却又称“延寿独得隐士之说”。
西汉《易》本由田何一人传之,田何传到此时亦无非四传,何以又出“隐士之说”?即使真有“隐士之说”,此说亦只能得之田何!以此可见,班固或依梁丘贺一面之辞而定孟喜《易》得之田王孙为“诈言”,又云高相《易》得之丁宽为“自言”,且对当时已流传很广影响颇大的京氏《易》,又出来一个“独得隐士之说”而“托之”孟氏的说辞,若仔细核对并思索这些记载,不难发现:班固是在有意回避着什么事情。据前所述,《周易》“古义”自田何传授后,其师承关系应为:田何—周王孙—丁宽—田王孙—孟喜—焦延寿—京氏。但班固为何竭力用“诈言”“自言”或“傥”,谓“傥焦延寿独得隐士之说,托之孟氏,不相与同”,以使高相与京房的“阴阳灾变”“阴阳灾异”之书,与丁宽、田王孙及孟喜这些田何弟子及再传弟子们脱离干系呢?考之帛书《易传》诸篇内容,今人更为清楚明白地看到了帛本《易》与孔子及孔子诸弟子的关系:《二三子》《衷》《要》《缪和》及《昭力》诸篇中保存了很多与今本《彖》《象》《文言》《说卦》《序卦》等文字基本相同的内容。更有在帛本《系辞》基础上,由帛本传文其他各篇的文字补充、修订而成的今本《系辞》。
同时,各篇记录了大量孔子向子贡等诸弟子传《易》讲《易》的内容。尤为重要的是,《要》篇记录了孔子对占筮的态度及其《易》学研究方法论,它对后人治《易》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:“《易》,我后亓祝卜矣!我观亓德义耳也。幽赞而达乎数,明数而达乎德,又[仁]者而义行之耳。赞而不达于数,则亓为之巫;数而不达于德,则亓为之史。史巫之筮,乡之而未也,好之而非也。后世之士疑丘者,或以《易》乎?吾求亓德而已,吾与史巫同涂而殊归者也。君子德行焉求福,故祭祀而寡也;仁义焉求吉,故卜筮而希也。祝巫卜筮亓后乎!”赖于《要》篇如上内容的出土,才使今天明白了秦时尚定位为“卜筮之书”的《周易》,何以到了汉代,因学者们大量推崇和引用《彖》《象》《系辞》《文言》《说卦》等传文内容,致使占筮的功能显著下降,而将《易》重新定位为“洁静精微”之书,使《易》成为“众经之首”“大道之原”,这样就为人们指出了一条“德行焉求福”“仁义焉求吉”的研《易》新路。由于“德行”“仁义”的修养,故“积善之家必有余庆”,从而淡化了人们对祝巫卜筮的研《易》需求,以截断“后世之士疑丘”的思想线索。恐怕这就是班固在《汉书》中总是竭力回避田何弟子及其再传弟子们与高相、京房《易》有传承关系的根本原因。因为直至班固时代,传《易》者们恐怕都知道并仍习惯于遵循着这一条“为长者讳”的原则。班氏之做法,亦当如此!
重要的是,依本人考证,与今本全然不同的这种特殊的帛本卦序,与京氏《易》的八宫卦序有关系:京氏《易》八宫横向的八组卦(由本宫横向八个卦至“归魂”横向八个卦)都是由四对互“变”的卦组成,而这些互“变”的卦,在帛本卦序中有着完全相同的卦序差数!这就揭示了京氏八宫的特殊卦变方式和卦次排列,乃是在帛本卦次排列的基础上演变发明而出,从而证明帛本在汉初并不是一种上无所承而下无所传的孤本(详见拙著《周易概论》之“帛《易》初探”)。这种卦序排列方式是为便于占筮而设,京氏八宫卦次排列就是在帛本卦次排列的基础上变化发明而出。正是据此理由,基本上能认定马王堆帛本《易》可能为周王孙“古义”的传抄本。当然,也不能完全排除是另外三家传本的可能性。如为其他三家,亦当是田何当初为讲筮法而特定的一种经文本子,为避免“后世之士疑丘”,故对这一本子不作公开传授,只秘传给个别弟子,而公开传授的只是今本卦序的传本。
《衷》篇体现“卦气”思想的“岁之义,始于东北,成于西南”等,此皆被删。今本《系辞》删去《衷》篇“赞以德而占以义者也”一句,而仅取“是故履,德之基也;谦,德之柄也”云云,删去《衷》篇“是故占曰”之句,仅保留“履,和而至;谦,尊而光”云云。删去《衷》篇“无德而占,则《易》亦不当”,而仅保留“原始要终,以为质也,六爻相杂,唯其时物也”。删去《要》篇“子贡曰:‘夫子亦信亓筮乎?’”及“子曰:‘吾百占而七十当,唯周梁山之占也,亦必从亓多者而已矣!’”删去《缪和》篇有关梦兆的“物未梦頫而先知之者”“亓始梦兆而亟见之者也”等话语。
总之,孔子这些谈阴阳五行、占筮梦兆的内容,在“十翼”中已经皆不可见。尤应引起注意与重视的是,《缪和》等篇中所引向孔子问《易》之人计有:《缪和》篇中的缪和、吴孟(又称“吴子”,可见当时是一个有影响的人)、吕昌、庄旦、张射等及《昭力》篇中的昭力,还有孔子特别提及的周梁山。由这些人所探究的《易》学问题来看,其水平还是相当高的。但所有这些人在《史记》《汉书》等所列自孔子至田何的传《易》者名单中皆不见之。所列汉代各家《易》中亦皆不见其名。更像子贡这样孔子重量级大弟子,在帛本《要》篇以大量篇幅记录了他与孔子多次讨论《易》中的重要问题。但《汉书·艺文志》所载“凡《易》十三家,二百九十四篇”中,却无子贡的一席之地,仅于“杂占十八家”中记有“《子赣杂子候岁》二十六卷”。然而“凡《易》十三家”中却有“《古杂》八十篇、《杂灾异》三十五篇”。为什么《古杂》《杂灾异》可入《易经》之列,位居《艺文志》之首,而作为孔子重要弟子的子贡,其《子赣杂子候岁》却被放入地位大大下降了的“杂占”类呢?此显然是当时一派得势而另一派失势的结果。
依据以上帛《易》资料的考证,由于师祖孔子对祝卜史巫“乡之而未也,好之而非也”的否定态度,故当初田何传《易》,古义只传个别弟子,因而可证“古义”在田何时已入另类单独传授。当汉武帝独尊儒术而立《易》博士时,田何所传王同“今义”的一派得立。估计他们凭借官学的权势,在整理《周易》传文资料时将一些古义的内容全部删去,将田何之前传古义的人从传《易》者名单中删去。过去每每不明白,依《史记·仲尼弟子列传》与《汉书·儒林传》所记之传《易》名单,从孔子到田何只有六传,而时间跨度长达三百五十年左右,可见此传《易》名单肯定多有缺失。
再者,帛书传文诸篇所列孔子与之论《易》之人,《史记》《汉书》及其他汉人典籍所记《易》学资料中皆不见之。而《史记》《汉书》所列孔子传《易》之人于帛本诸篇传文中亦皆不见其名,如孔子传《易》的第一位弟子商瞿,竟在帛本传文所记与孔子问《易》诸人中从不见之,令人奇怪。可证凡当时得势一派不感兴趣的《易》学资料,只能在民间流传,其不属于自己直接师承的传《易》人物,亦不列入史书的传《易》者名单。今观其所不立的子贡,当时尚有著作传世,孔子的另一位重要弟子子夏亦同,后世多引其著《子夏易传》,此书被唐人收入《周易集解》后,对后世治《易》者产生了极大的影响。
然而其所列孔子传授的第一位大弟子商瞿等人,后人皆不见其有何《易》著行世,岂不怪哉!太史公曾学《易》于武帝时第一位《易》学博士杨何,故《史记》中所列由孔子至田何的传《易》名单,应该是太史公得之其师杨何所提供的名单。因为对比《汉书·儒林传》与《史记·儒林传》所记田何传《易》史事,不难从中发现问题:《汉书·儒林传》言及田何“授东武王同子中、洛阳周王孙、丁宽、齐服生,皆著《易传》数篇。同授淄川杨何,字叔元,元光中征为太中大夫”。而《史记·儒林传》则仅言“汉兴,田何传东武人王同子仲,子仲传淄川人杨何。何以《易》元光元年征官至中大夫”。很清楚,《汉书·儒林传》不仅言田何传《易》于其师王同,更言还传及杨何师叔周王孙、丁宽、服生,且未专言杨何因何征官,征官时间亦仅及“元光中”。而《史记·儒林传》仅仅言田何传《易》于王同,王同传杨何,除杨何之老师、师祖外,则其余人皆不提及,并特别言明杨何以《易》而“征官”,其当官时间亦极清楚精确。《史记》《汉书》中的这两段短短的文字,虽然同样是记录汉兴田何传《易》之事,但《史记》中特别突出炫耀杨何的用意是极为明显的。
更为明显的是,《汉书·儒林传》谈及西汉《易》学所本时,曰:“要言《易》者本之田何。”而《史记·儒林传》竟称:“要言《易》者本于杨何之家。”《史记》于此竟将杨何置于其师祖田何之上,而捧成汉《易》之本,此足证《史记》所云诸资料当为杨何或杨何一派提供也。那么,《汉书》为何以“诈言”“自言”“托之”诸辞,力求摆脱田何诸弟子与“阴阳灾变书”的关系。据此推断,当时今义派得势后,古义派只能流落民间,此种变迁,司马迁犹知之,故他于《史记·日者列传》中记录了司马季主与诸弟子“辩天地之道,日月之运,阴阳吉凶之本”,“今夫卜者,必法天地,象四时,顺于仁义”等,司马季主所云此旨,于帛《易》传文中多见之,故司马迁引用贾谊的话:“吾闻古之圣人,不居朝廷,必在卜医之中。”看来,在贾谊时代,《易》已一派进入官场,另一派融入民间了。
孔子十翼
孔子精通易经《十翼》孔子所作,孔子率先在理论上突破了这种对自然山水的宗教式态度,我爱大自然更爱自然山水,大自然包涵灾难、地震、龙卷风、恐龙的灭绝等,而自然山水是永存的好风水,提出了“知者乐水,仁者乐山”(《论语·雍也》)的著名美学命题。
范曾 字十翼,别署抱冲斋主,1938年7月生,江苏南通人。为当代极负盛名的国画家。擅长中国人物画,兼长诗文、书法。《灵道歌啸图》等藏于日本冈山范曾美术馆,《八仙图》等藏于中国美术馆,《秋声赋》等藏于美国伯明翰博物馆。出版有《鲁迅小说插图集》、《范曾书画集》、《范曾画集》、《范曾吟草》、《范曾书画集》、《范曾怀抱》、《范曾自述》等。1979年他首访日本,被日本誉为“近代中国十大画家之一”。1982年获日中文化交流功劳纪念杯,1986年获日中艺术交流特别贡献金奖。
参考资料
1. 任国杰 .《童子问易》 .北京 :人民出版社 ,2013 :198,109 .
2. 司马迁 .《史记》 .北京 :中华书局 ,2012 :1733 .
3. 孔颖达 .《周易正义》 .北京 :九州出版社 ,2010 :00一 .
4. 孔丘 .《论语·外二种》 .北京 :北京出版社 ,2006 :一七五 .
5. 《易童子问》
词条标签:
散文 , 哲学 , 古籍 , 文学
 

E-mail  Homepage
AAA
MDN
QQ:000000
回复时间:2015/3/12 11:42:40   IP:39.225.40.87

主题:易传译文
  易传译文
http://zhidao.baidu.com/question/121224751.html

(一)

天尊地卑,乾坤定矣。卑高以陈,贵贱位矣。动静有常,刚柔断矣。方以类聚,物以群分,吉凶生矣。在天成象,在地成形,变化见矣。是故刚柔相摩,八卦相荡。鼓之以雷霆,润之以风雷。日月运行,一寒一暑。乾道成男,坤道成女。乾知大始,坤作成物。乾以易知,坤以简能。易则易知,简则易从。易知则有亲,易从则有功。有亲则可久;有功则可大。可久则贤人之德,可大则贤人之业。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。天下之理得,而成位乎其中矣。

今译:

天尊贵(于上),地卑贱(于下),乾坤(由此)确定。卑下高上已经陈列,贵贱之位确立。(天地)动静有其常规,(阳)刚(阴)柔即可断定。万事以其类相聚,万物以其群相分,(这样)吉凶便产生了。在天形成象,在地生成形,(因而)变化就显现了,所以刚柔相互切摩,八卦互相推移。以雷霆鼓动,以风雨滋润,日月运行,寒暑交替。乾道成就男性(事物),坤道成就女性(事物)。乾资主(万物)初始,坤化生成万物。乾以平直资主,坤以简约顺从。易,则是易资主;简,则是易顺从。平直资主则有亲附,简易顺从则有功效。有亲附则可长久,有功效则可广大。可长久才是贤人的德性,可广大才是贤人的事业。(因此)易简而天下之理可得,天下之理可得而成位于(天地)之中。

(二)

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,刚柔相推而生变化。是故吉凶者,失得之象也;悔吝者,忧虞之象也;变化者,进退之象也;刚柔者,昼夜之象也。六爻之动,三极之道也。是故君子所居而安者,易之序也;所乐而玩者,爻之辞也。是故君子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,动则观其变而玩其占,是以“自天佑之,吉无不利。

今译:

圣人设置易卦,观察其象而系之文辞,以明示吉凶,(阳)刚(阴)柔相互推移而产生变化。所以(《易》辞)吉凶,为失得之象;悔吝,为忧虞之象。变化,为进退之象;(阳)刚(阴)柔,为昼夜之象。六爻的变动,含有(天地人)三才之道。所以闲居而依者,是卦的次序;喜乐而玩习者,是(卦)爻的文辞。因此君子闲居时则观察卦象,而玩味其文辞;行动时则观察卦爻的变化,而玩味其筮占。所以“自有上天保佑,吉祥而无不利”。

(三)

彖者,言乎象者也。爻者,言乎变者也。吉凶者,言乎其失得也。悔吝者,言乎其小疵也。无咎者,善补过也。是故列贵贱者存乎位,齐小大者存乎卦,辩吉凶者存乎辞,忧悔吝者存乎介,震无咎者存乎悔。是故,卦有小大,辞有险易。辞也者,各指其所之。

今译:

彖辞,是说明卦象的;爻辞,是说明(阴阳爻画)变化的;吉凶,是说明事务失得的;悔吝,是说明有小的过失。无咎,是说明善于补求过失。所以贵贱的分列,存在于所处的爻位;齐定其小大,存在于各卦之中;辩别吉凶,存在于卦多辞中;忧虑悔吝,存在于(吉凶之间)细小的界限;戒惧而无咎,存在于能够悔改。因此卦有(阴阳)大小,辞有凶险平易,《易》辞,就各有所指向。

(四)

易与天地准,故能弥纶天地之道。仰以观于天文,俯以察于地理,是故知幽明之故,原始反终,故知死生之说。精气为物,游魂为变,是故知鬼神之情状。与天地相似,故不违。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,故不过。旁行而不流,乐天知命,故不忧。安土敦乎仁,故能爱。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,曲成万物而不遗,通乎昼夜之道而知,故神无方而易无体。

今译:

《易》道与天地等同,所以能包罗天地之道,仰首以观看天文,俯首以察看地理,所以知晓幽明变化的原故。由事物开始返归到事物终结,因而知晓死生的学说。精气聚合而生成物形,游魂(气散)导致(物形)变化。因此可知鬼神的情状。(易)与天地相似,所以不违背(天地的规律)。知道周围万物而以其道成就天下,所以不会有过失。遍行而不停留,顺应天道,知晓性命之理,因而不会忧愁。安居坤土,敦厚而施仁德,故能够爱民。笼罩天地变化而不超过(十二辰),承盛万物而不遗失(细微),通达昼夜变化之道而极其睿知,故(阴阳)神妙变化无一定处所,而易道亦无固定的形体。

(五)

一阴一阳之谓道。继之道,善也;成之者,性也。仁者见之谓之仁,知者见之谓之知。百姓日用而不知,故君子之道鲜矣。显诸仁,藏诸用,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,盛德大业至矣哉。富有之谓大业,日新之谓盛德。生生之谓易,成象之谓乾,效法之谓坤。极数知来之谓占,通变之谓事,阴阳不测之谓神。

今泽:

一阴一阳(互变)叫做道,秉受(其道)的,为善;顺成(其道)的,为性。仁者看见(道)的仁便称道为仁,智者看见(道)的智便称道为智。百姓日用(其道)却不知道。所以君子之道已很少见了。显现道的仁德(于外),潜藏道的功用(于内),鼓动万物(生长)而不去与圣人同忧虑,(造就万物)盛德大业(完备)至极呀!富有叫做大业,日新叫做盛德。(阴阳变化)生生不已叫做易,成(天)象为乾,效(地)形为坤,穷极蓍策之数预知未来叫做占,通达变化的叫做事,阴阳(变化)不可测度叫做神。

(六)

夫易广矣大矣,以言乎远则不御,以言乎迩则静而正,以言乎天地之间则备矣。夫乾,其静也专,其动也直,是以大生焉。夫坤,其静也翕,其动也辟,是以广生焉。广大配天地,变通配四时,阴阳之义配日月。易简之善配至德。

今译:

这易道宽广呵,盛大呵!要说它远,则无所穷止,要说它近,则宁静而方正,要说天地之间则(万物)具备。这乾,静止时圆圜,运动时开辟。所以广生(万物)。(易道)广(生)大(生)与天地相配合,变化通达与四时相配合,阴阳之义可以与日月相配合,是易道简约的善性与至大的德性相配合。

(七)

子曰:“易,其至矣乎。夫易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也。知崇礼卑,崇效天,卑法地,天地设位,而易行乎其中矣。成性存存,道义之门”

今译:

孔子说:“易,其道至极!易道,圣人用之增崇其德而广大其业。智慧崇高礼仪谦卑,崇高效法天,卑下效法地。天地设定位置,而易道运行于其中。成物之性常存,(阴阳)道义之门。

(八)

圣人有以见下之赜,而拟诸其形容,象其物宜,是故谓之象。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,而观其会通,以行其典礼。系辞焉以断其吉凶,是故谓之爻。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,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。拟之而后言,议之而后动,拟议以成其变化。“鸣鹤在阴,其子和之。我有好爵,吾与尔靡之。”子曰:“君子居其室,出其言善,则千里之外应之,况其迩者乎!居其室,出其言不善,则千里之外违之,况其迩者乎!言出乎身,加乎民。行发乎迩,见乎远。言行,君子之枢机。枢机之发,荣辱之主也。言行,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,可不慎乎?”“同人先号啕而后笑。”子曰:“君子之道,或出或处,或默或语,二人同心,其利断金。同心之言,其臭如兰。”

今译:

圣人因见天下事物繁杂,从而比拟其形状容貌,象征其事物所宜,所以就叫做卦象。圣人因见天下事物的变动,从而观察其会合与交通,以推动其典章礼仪,并附之文辞以断其吉凶,所以就叫做爻。述说天下事物至为繁杂而不会厌恶,指出天下事物变动至极而不会杂乱。比拟后发表言论,仿效后而行动,通过比拟仿效以成就其变化。“鹤鸣于树荫,其子和而应之,我有好酒,我与你共享。”孔子说:“君子居于室,口出善言,千里之外的人都响应,况且近处呢!君子居于室,口出不善言,千里之外的人都违抗,况且近处呢!言语出于身,影响于民,行动发生在近处,而显现于远处。言行,这是君子的门枢和弩机。枢机在发动时,主宰着荣辱(的变化)。言行,君子是可以用它来惊动天地的,怎可不慎重呢?”“与人同志,先号哭而后笑。”孔子说:“君子之道,或出行或居处,或沉默或言语,二人同心,其力量可以断金。同心的言语,气味相投香如兰草。”

初六,“藉用白茅,无咎。”子曰:“苟错诸地而可矣。藉之用茅,何咎之有?慎之至也。夫茅之为物薄,而用可重也,慎斯术以往,其无所失矣”。“劳谦君子有终,吉。”子曰:“劳而不伐,有功而不德,厚之至也,语以其功下人者也。德言盛,礼言恭,谦也者,致恭以存其位者也。”“亢龙有悔。”子曰:“贵而无位,高而无民,贤人在下位而无辅,是以动而有悔也。”“不出户庭,无咎。”子曰:“乱之所生也,则言语以为阶,君子密则失臣,臣不密则失身,几事不密则害成,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。”子曰:“作易者,其知盗乎!易曰:‘负且乘,致寇至。’负也者,小人之事也。乘也者,君子之器也。小人而乘君子之器,盗思夺之矣。上慢下暴,盗思伐之矣,慢藏诲盗,冶容诲淫。《易》曰:‘负且乘,致寇至。’盗之招也。”

今译:

初六:“用白色茅草铺地(摆设祭品),无灾。”孔子说“(祭品)直接放在地上就可以了,再用茅草铺垫(以示其敬),还能有什么灾呢?已经是非常慎重了,茅草作为物虽然很轻薄,但作用重大,能谨慎地用这套礼术行事,就不会有所失了。”“有功劳而谦虚,君子有好的结局,吉利。”孔子说:“有功劳而不夸耀,有功绩而不贪得,太厚道了。所说的是有功劳而能礼下于人。德讲究要盛大,礼讲究要恭敬,所谓谦,就是以恭敬而保存其禄位呵!”“龙飞过高处则有悔。”孔子说:“尊贵而无实际的职位,高高在上而失去民众,贤人在下位而无所辅助,所以一行动就有悔。”“不出门户庭院,无咎灾。”孔子说:“祸乱的产生,是以言语为契机。国君(说话)不机密而失掉大臣,大臣(说话)不机密则有杀身之祸。机微这事不保密则妨害事情的成功,所以君子谨重守机密而不轻易出言。”孔子说:“作《易》的人,大概很了解盗寇吧!《易》说:‘以肩负物而又乘车,以至招来盗寇来打劫。’以肩负物,这是小人做的事情;车乘,是君子(使用的)器具,小人乘坐君子的器具,所以盗寇想来抢夺他,对上骄慢而对下暴虐,盗寇想来讨伐,懒于收藏财富是教盗寇来抢,打扮妖艳是引诱盗寇来奸淫。《易》说:‘以肩负物而又乘车,招致了盗寇’(说的是)自己招来盗寇。”
(九)

天一,地二;天三,地四;天五,地六;天七,地八;天九,地十。天数五,地数五,五位相得而各有合。天数二十有五,地数三十,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。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。大衍之数五十,其用四十有九。分而为二以象两,挂一以象三,揲之以四以象四时,归奇于扐以象闰,五岁再闰,故再扐而后挂。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,坤之策百四十有四,凡三百有六十,当期之日。二篇之策,万有一千五百二十,当万物之数也。是故四营而成易,十有八变而成卦。八卦而小成,引而伸之,触类而长之,天下之能事毕矣。显道神德行,是故可与酬酢,可与佑神矣。子曰:“知变化之道者,其知神之所为乎?”

今译:
天数一,地数二;天数三,地数四;天数五,地数六;天数七,地数八;天数九,地数十。天数五位,地数五位,天地之数五位各自相加而有和。天数和为二十五,地数和为三十。天地之数总和为五十五。此所以生成(蓍数)变化,而通行天地鬼神的原因。(借用蓍草)演算天地之数是五十,实际用四十九(根),(将这四十九根蓍草)一分为二,以象两仪。(从右手蓍策中)任取一根(置于左手小指间),以象(天地人)三才。(左右手之策)以四为一组数之象征四时。归置(左右手所余之数)于手指之间以象余日而成闰月。五年中有两次闰月,所以再一次归余策于手指间,而后经三变而成卦(一爻)。《乾》卦策数为二百一十六,《坤》的策数为一百四十四,(《乾》《坤》策数)共为三百六十,正好与一年三百六十天数相当。(《周易》)上下两篇策数为一万一千五百二十,正好与万物之数相当。所以经过四道程序的经营而成《易》卦一爻,十八次变化而成一卦,(九次变化出)八经卦为小成,再引申其义,触动类推而增长,天下所能之事皆无所遗了!显明易道,神化德行。所以如行宾主饮酒应对之礼,可以佑助神化之功。孔子说:“通晓阴阳变化之道的,恐怕一定知道‘神’的功用吧!”

(十)

《易》有圣人之道四焉:以言者尚其辞,以动者尚其变,以制器者尚其象,以卜筮者尚其占。是以君子将有为也,将有行也,问焉而以言,其受命也如响,无有远近幽深,遂知来物,非天下之至精,其孰能与于此。参伍以变,错综其数,通其变,遂成天下之文;极其数,遂定天下之象。非天下之至变,其孰能与于此?《易》无思也,无为也,寂然不动,感而遂通天下之故。非天下之至神,其孰能与于此?无《易》,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。唯深也,故能通天下之志;唯几也,故能成天下之务;唯神也,故不疾而速,不行而至。子曰“《易》有圣人之道四焉”者,此之谓也。

今译:
《周易》包含有圣人之道四条:用以讲说的崇尚卦爻辞,用以指导行动的崇尚卦变,用以制造器物的崇尚卦爻之象,用以卜筮预测的崇尚占问,所以君子将要有所作为,要有所行动,求问于(《易》)后才知道(吉凶)。蓍受人之命(答疑)如应声之响,不管远近幽深,皆知未来的事物(变化)。不是天下万物的至极精微,其何以能至于此?叁(材)五(位)的变化,错综蓍数(而成卦)。通达其变化,就可以成就天下万物的文彩,极尽其蓍数,就可定天下万物之象,若不是天下万物的至极变化,谁能达到此种地步?
《易》无思无为,寂然不动,感悟而能通晓天下之事。若不是天下事物变化至极神妙,谁能至于此种地步?《易》这套道理,乃是圣人之所以穷极其深奥,研尽其机微所在,因为深奥,所以能通晓天下的心志;因为几微,所以能确定天下的事物;因为神妙,所以它不急却极其迅速,不必行动而已经到达。
孔子说:“《周易》中含圣人之道四条,就是这个意思。”

(十一)

子曰:“夫《易》何为者也? 夫《易》开物成务,冒天下之道,如斯而已者也。”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,以定天下之业,以断天下之疑。是故蓍之德圆而神,卦之德方以知,六爻之义易以贡。圣人以此洗心,退藏于密,吉凶与民同患。神以知来,知以藏往,其孰能与于此哉!古之聪明睿知、神武而不杀者夫!是以明于天之道,而察于民之故,是兴神物以前民用。圣人以此斋戒,以神明其德夫。是故阖户谓之坤,辟户谓之乾。一阖一辟谓之变,往来不穷谓之通,见乃谓之象,形乃谓之器,制而用之谓之法,利用出入,民咸用之谓之神。⑤

今泽:
孔子说:“这《周易》为何而作?这《周易》揭示事物(本质)而成就事业,概括天下事物的规律,如此而已。所以圣人可以通达天下人的心志,完成天下大业,决断天下的疑惑。因此蓍占的所得在于(效法天)圆故能神妙,易卦的所得在于(效法地)方故能隐藏智慧,六爻之义在于以其变化而告(吉凶)。
圣人以此自娱其心,退藏于隐密之处,吉凶与庶民共济,其神妙可以预知未来,其智慧可以蕴藏过去。
谁能达到如此地步?(只有古代)聪明智慧武功至神而又不假杀伐的人(才能做到)。所以明了天道而察房民事,因而兴创神物(占筮)而先于民用之。圣人以此斋戒身心,以神化明示他的品德。所以闭户叫做坤,开户叫做乾,一闭一开叫做变,往来不穷叫做通。现的为象,取其形的就是器,裁制而用的叫做法,利用(门户)出入,民众都用的叫做神。

(十二)

是故易有太极,是生两仪,两仪生四象,四象生八卦,八卦定吉凶,吉凶生大业。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,变通莫大乎四时,县象著明莫大乎日月,崇高莫大乎富贵。备物致用,立成器,以为天下利,莫大乎圣人。探颐索隐,铯深致远,以定天下吉凶。成天下之亹亹者,莫大乎蓍龟。是故天生神物,圣人则之;天地变化,圣人效之;天垂象,见吉凶,圣人象之;河出图,洛出书,圣人则之。《易》有四象,所以示也;系辞焉,所以告也;定之以吉凶所以断也。《易》曰:“自天佑之,吉无不利。”子曰:“佑者,助也。天之所助者,顺也;人之所助者,信也。履信思乎顺,又以尚贤也,是以自天佑之,吉无不利也”

今译:
所以《周易》中有太极,(由太极)生成两仪,两仪生成四象,四象生成八卦,八卦推断吉凶,吉凶成就大业。所以效法而成象莫过于天地,变化通达莫过于四季,悬垂其象而显著明示莫过于日月,崇实高大莫过于富足尊贵,具备天下之物而致其用,创立与成就器物,以利天下之民,莫过于圣人。
探寻事物繁杂,求索事物几微,钩取深奥推致远大,以断定天下吉凶,促成天下几微之事,莫过于蓍龟,所以天生(蓍龟)神物,圣人效法它;天地变化,圣人效法它;天垂示(日月星)象,现示吉凶,圣人效法它;黄河出图,洛水出书,圣人效法它。故《周易》有这四象,昭示其义,系以文辞,所以告人。确定吉凶,赖以推断。《周易》说:“自天佑之,吉无不利。”孔子说:“佑,就是佑助,天所佑助的,是顺从;人所佑助的,是诚信,履行诚信而思于顺天,又崇尚圣贤,所以,‘自天佑之,吉无不利’。”

(十三)

子曰:“书不尽言,言不尽意。”然则,圣人之意,其不可见乎?子曰:“圣人立象以尽意,设卦以尽情伪,系辞焉以尽其言,变而通之以尽利,鼓之舞之以尽神。”乾坤,其易之緼邪?乾坤成列,而易立乎其中矣。乾坤毁,则无以见易,易不可见,则乾坤或几乎息矣。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,形而下者谓之器,化而裁之谓之变,推而行之谓之通,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。是故夫象,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,而拟者其形容,象其物宜,是故谓之象。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,而观其会通,以行其典礼,系辞焉以断其吉凶,是故谓之爻。极天下之赜者存乎卦,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,化而裁之存乎变,推而行之存乎通,神而明之存乎其人,默而成之,不言而信,存乎德行。

今译:
孔子说:“文字不能写尽言语(所能表达的意思),言语不能表达尽心意(所想到的意境)。”那么,圣人的心意就不可见了吗?孔子说:“圣人创立卦象以穷尽所要表达的心意,设置卦爻以穷尽所要表达的真伪,用文辞以穷尽所要表达的言语,变动(阴阳爻)使之通达,以穷尽天下之利,鼓动起舞(而行蓍)以穷尽其神妙。”乾坤,大概是《易》的渊源吧!乾坤(阴阳)分布排列,而《易》就立于其中了。乾坤毁灭,则无以显现《易》,《易》不可现则乾坤也许几乎止息了,所以,形体以上(而不可见)的叫道,形体以下(而可见)的叫器,(阴阳)转化而裁成万物的叫变,(阴阳)推移往来运动的叫通,将(《易》的作用)施加于天下民众的,就叫做事业。所以这卦象,是圣人看见天下事物繁杂,因而比拟其外部形状容貌,象其事物之所宜,这就是卦象。圣人看到天下事物的变动,因而观察其会合变通,以推行其典章礼仪,附上爻辞以推断吉凶,这就是爻。极尽天下繁杂事物的,依存于卦象;鼓动天下变化的,依存于爻辞;(阴阳)转化裁成万物的,依赖于卦变;(阴阳)推移运动的,依存于变通;(蓍占)神妙而能示(吉凶)的,依存于人;在默然中成就一切,不用言语而致诚信,依存于德行(的感召)。
 

E-mail  Homepage

贴子数:6 页数:1

1


 _ 目前有21人在线|访问统计|总访问次|Powered by学峰网Surfeon.net|联系 _